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就想知道“背馍”是啥意思?
说到“背馍”这个词,就得先解释一下“馍”,在陕西关中地区,“馍”包括馒头、花卷、锅盔等,换句话说就是经过蒸或烤过的面食大都可以划归到“馍”的范畴。“背馍”就是将这些面食打包,带着它去另外一个地方。
上世纪之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比较慢,很多人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有一群人,他们带着父辈们的期望,备上沉甸甸的“馍”,踏上了求学路,这也是“背馍”的主力军。
我也是“背馍”大军中的一员。我上小学时,学校离家不远,每天中午回家吃午餐,早餐一般都从家里带去。大家带去的早餐也都差不多,大多数人会带馒头或者锅盔。偶尔也会有人带韭菜馅的包子,当她/他吃完后,整个教室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韭菜味,她/他顿时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可她/他却像没事人一样,忽略大家充满“敌意”的目光。那时上学时间很早,父母也很忙,没有时间去给我们做,他们早晨起来甚至来不及喝一口热水,就带着一两个馒头匆匆去田里干农活了。
作为“背馍”人,我很是理解她/他的。家里的“馍”要么是“昨天”的,要么是“前天”的,到了“今天”馍已经硬的难以下咽。她/他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把重口味的“韭菜”带到学校,只因为韭菜馅的包子好下咽些。
为了馒头好下咽些,智慧的小伙伴还“发明”了一道菜,那就是“盐巴辣椒”(“盐巴辣椒”为本人自创,就是用辣椒面和少许盐巴混合)。在好硬的馍上撒上少许的“盐巴辣椒”,馍的味道就没那么难以下咽了。
中学时,家里的经济稍微宽裕一些。有时家里没馍了,父母会给我一两块零花钱,让我去学校的食堂买点吃的。学校的一个菜夹馍是1元,给馍夹菜是0.5元,在外面1元是四个馍。当父母给钱买早餐时,我们几个就相互配合,只为省下1元,这也是我最早的“私房钱”。有时,家里太忙没时间做馍,父母也拿不出钱给我,这时存下的“私房钱”也就让我不再饿肚子。
后来,上高中了,学校在县城,离家也有点远,学习任务也比较重,一般都是一个月放一次假。每次从家里走时,都让父母给做好多馍带着,这些馍可以吃两三天。在这两三天里,舍不得是外面买热乎乎的饭吃,更怕这些馍放久了长毛,到时更难以下咽。
在后来,上大学了,家里的条件比之前更好一些,已不用为了早餐而发愁。可我依旧改变不了“背馍”的习惯,每次出门前一天,都会让父母给我做馍,遂找来父母的“嫌弃”。
参加工作以后,回家的日子更少了,一年到头,难得回家一次。每次回家,看到父母做的馍,一口气吃掉三五个,当再去拿一个时,母亲总会说“行了,一顿不能吃太多,少吃点,没人和你抢。”看着热乎乎的馍,我又咽了咽口水,经过一番软磨硬泡之后,终于从母亲那里“骗”得一个馍。
如今,每次远行前,依然会让父母做点馍带上。现在“背馍”已不再是贫穷的无奈,而是游子对故乡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