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手头实在没书看了,就进了一个新华书店花了原价买了本自己后来觉得貌似有些幼稚的书。毕竟已经30+的年龄,再去看励志书似乎已经过了时间。而且,根据本书的内容和作者的口气来看,是写给小年轻或者大学生看的。我边看边想: 大学生来看这本书会有什么想法呢?看了励志书就一定会去努力吗?最坚固的志向还是在深入生活之后自己给自己的。大学生,还没踏进社会,还没经受挫折,还没摸爬滚打,所以,才会有文中举的各种例子: 哼哼唧唧,怨天尤人,羡慕他人,一边着急,一边停滞。当然,这并非大学生的常态,只是说这种现象存在着,且当事人为此苦恼。我想,等他们到社会中锤炼个几年,兴许,志向就出来了。兴许,会慢慢摸索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向。兴许,也会被社会逼出志向。
那么30+的年龄,要不要看励志书呢?我倒是觉得,读它正当时。这个年龄,我认为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年龄,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很多人有了自己想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他们是这个社会最有冲劲的一群人。在单位,他们可能是中流砥柱或者被领导重视的对象。在生活中,他们已经真正历经了一些生活的洗礼,那些鸡汤类的励志小文,只须读上那么几句,他们就知道该往哪里去奋斗。如果他读了几句还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奋斗,就更该多读读了,因为他们已经到了没有退路的年龄,你不去奋斗,就要被20+的所淘汰,生活告诉你,这现实你要么选择承受,要么选择奋斗。我倒不是想说30+的男女一定要去读励志书,只是觉得,这样的小文就像前行路上的一杯鲜榨果汁,喝得起,偶尔喝上一杯,有利于身心健康,给自己加点能量。它起的已经不是巧克力的作用了,因为那些根本的志向,生活已经给了你,它是你前行路上的一个不错的陪伴。如,此,罢,了。
30+的我们,真正励了我们志的,是阅历,是体验,是挫折,是家庭,是父母,是儿女,是责任。真正指导我们前进的,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付出,是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是更深刻一些的专业类哲学类历史类心理类书籍。我们需要更好地去完成本职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还需要去更好地理解这个社会更好地去理解他人关怀他人。这样有厚度的书籍,才能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才能让我们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写到这里,我想,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已经读了不少书,读了一些有益于生命成长的书,那么,励志书或许在她成年以后的生活中会就会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她的存在,就是一个不断进取的状态,她的存在,对社会来说就是一杯浓浓的鸡汤。然而,现今的社会,这样的鸡汤并不多。所以,我想去读书了,读越来越多的书,让自己成为一杯鸡汤。我也想多多地陪孩子读书,陪伴她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志趣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