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诗歌上承汉,诗风古朴,而南朝开始追求声色,呈现出“情必极貌以写物,词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两大特征,这便是陶诗和谢诗差异的开始。陶渊明诗风平淡自然、内涵深远,他不着意与模山范水,只是写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心境,他写作的重点在情,在理,在心境,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等等;而谢诗“尚于作用”“极物以写貌”,他更像是一位艺术家,极力刻画自然美景的细节,比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他努力地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创造新的词汇,力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创作的重点在景,而不在情,像是写旅行日记一样,一般会在结尾处来一点玄言,这也导致他在情感、哲理和心境方面的表达就远不及陶诗了。
自然即事物不假雕饰之本然。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便可知道,陶渊明诗风自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情感自然。陶渊明放下俗世负担,直面自我,纯任自然,他的自然便是实情,没有矫揉造作,没有隐言讳行,情感自然流露,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等。
2.语言平淡自然。陶渊明注重表现整体的自然美,而不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他的诗表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鸣的心境,所以整个诗流露出来的感受也是自然而然,毫无伪饰,显得“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而谢诗的自然则表现在对景物的描摹上面。他在景物描写中没有带情,而是尽量地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真实地再现景物的自然状态,他不遗余力地勾勒描绘,像一个艺术家一样追求完美、追求精妙、追求新意,所以他笔下的风景的确清新自然,不经过一番苦心琢磨和精心锤炼是达不到的。
因此,综合来看,陶诗的自然是在全诗、情感上的自然,而谢诗是在写景上的自然,正如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说的: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陶诗和谢诗诗风的自然就像是两座高山,陶诗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和诗文中的深厚底蕴无人能及,而谢诗虽精心雕琢却自成自然流畅的境界同样无人能及。
陶渊明的诗是被大家广为传诵的,他的诗也比谢灵运的更有名,两位大家的诗我都很喜欢,他们的诗就像是两座高山,世人不可企及,唯有敬仰与观望,纵使岁月变迁千万年,他们也仍然熠熠生辉。
但是非得让我选一个的话,我只能选陶诗了,因为谢诗太富有艺术气息了,他的诗虽也有生活气息,但更像远超生活之外的境界,而陶诗的内涵却是丰富太多了,在出身上,陶渊明比不上谢灵运,在人生经历上,谢灵运也没有经历陶渊明那样波折起伏的人生,没有他那种融合儒释道三种思想而活出真我的真性情与大境界,陶渊明的诗中有情、有物、有景、有哲理,有对宏大的人生命题的思考,也有对宇宙万物生灵的感悟,这样的大胸怀、大境界留给我们后人无数的抚慰、激励与思考,这些是亘古长青、让人受益无穷的;而谢诗显然没有这样丰富的情感与思考,所以这也注定陶渊明的诗会比谢灵运的诗更受欢迎,或者更直白一点来说,陶渊明的诗更“实用”,同时也更容易读懂,之所以更容易读懂,一来是陶诗诗风古朴的原因,二来便是谢诗极力追求遣词造句和表达的新意所致,所以也必不可免地会出现“语多生撰,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其意”之弊,这也导致他的诗更少人欣赏、更不易传诵。
但是谢灵运在景物描摹上面的造诣不得不让人心怀敬佩,比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等等,他的形容词、动词以及对景物细节的捕捉都是非常精妙的,几乎把景写活、写神了,很多后人都会模仿他写景的表达,所以他的山水诗也是自成高峰,无人能及,像是艺术品一样,让人耳目一新、感受到不一样的境界,心境也渐渐被这样的美景所渲染,感到宁静与愉悦,这也是我喜欢谢诗的原因。如果说我们可以从陶诗中学到很多、收获很多、思考很多,那么在谢诗里,我们可以获得一份平静与平和的喜悦,谢诗给了我们一个世界、一个境地,让我们在自然美景中感受到超越生活、超越苦难、甚至超越生死的一份平静与喜悦,这样的境界属实难得,好像在谢诗里我们可以自我修炼、习得天地自然之气,也可以从中悟得很多道理,这像是更高维度的一种学习、修心的方式,或许这就是艺术的作用,谢诗比陶诗更加阳春白雪一些。
结合以上分析,虽然我很欣赏谢诗,但是奈何陶诗的内涵太丰富了,在这个时代,我们可能更需要一些观点、思想、心胸与境界,而这却是谢诗非常缺乏的,所以我会更喜欢陶渊明,更喜欢陶渊明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