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这个世界的映射,它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它反映着现实,同时又被导演主观的左右着,诉说着导演内心的想法,表现着导演白己情感的倾向.每个导演都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徘徊着,犹豫着,挣扎着,《飞越老人院》也不例外地深陷其中。
影片讲述了关山老人院里一群老人为了实现各自人生最后的价值,寻找生命中最纯粹的快乐与意义的故事。其实单看片名我就能猜到这是个怎样的故事,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个不错的故事,毕竟我第三次看到,还是有心酸和眼泪的,但它不是一个好故事。虽然电影无论从演员到导演他们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但重要的是它没有让我深思的感觉。
因为导演明显更倾向于表现老人晚年的生活与思想,却忽略了幸福与责任如何兼顾的问题。
老人晚年因为孩子的原因,被安置于老人院,处于江河日下的一个状态。正常人的理论觉得健康温饱肯定更重要一些,但老人们却无法去面对自己的身体与生活状态每况愈下,进而在回首往日辉煌与面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扪心自问下,他们不得不深思,难道自己真的要如此苟且的离开这个世界吗?所以他们向往自由,向往外面的世界,于是他们走出了那四堵围墙,这是他们的幸福。
老人院是一个公益之中挟带着利益的慈善机构,他们负有对老人的责任,这是无法推脱的,再加上近些年医患问题层出不穷,服务行业如履薄冰,服务人员战战兢兢。万一出了事,舆论会一边倒地压向他们,而非老人那所谓的弱势群体,在风口浪尖处承受一切的是他们而非一心一心想精神解脱的老人们,所以他们宁愿你心理难受,也不愿让人看到身体的难受,这是他们的责任。
电影中老人们的孩子们被导演主观地压制成了反面教材。其实大概所有人看过电影之后都会反思自己,并在心里对自己说要多陪陪父母,然而不出一星期,工作还是工作,我们仍没有实际行动兑现当时看完电影之后的情感冲动,不是因为我们不孝或者毅力,因为我们只是普通人。我记得《东京物语》中有一个场景,主人公不满于哥哥姐姐不陪父母,于是说他们太自私,于是他的嫂子说:“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我相信他们并无恶意。”其实现实正如他们所说,老人们的孩子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养儿女,中间还要为配偶的生活买单,这是他们的责任。
他们也想陪着父母,也想让他们感受何为儿孙绕膝,何为天伦之乐,可全家要靠他们吃饭。
电影中刻意地强调了老人们的晚年的精神困境,却忽略了更重要的幸福与责任的问题。
我们不应只看到老人的幸福,也不能只顾忌孩孑与服务人员的责任,而是如何能将老人的幸福与孩子们与服务人员的责任兼顾,其实虽然这个世界不是那么美好,但仍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因为这才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