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在阅读《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书,内心是震撼的。这本书是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创作随笔。
原来写一部小说是如此艰辛。
路遥花了3年的时间收集《平凡的世界》的背景资料。又花了3年的时间来创作这部百万字的小说。一共花了六年的时间。
他在写作《平凡的世界》时,条件非常艰苦。
在写作第一部分时,他住在煤矿附近,饿了就吃冷馒头,写作过程中,几乎没有人可以讲话,自己独自一个人在偏远的山区完成了作品的创作,只有一只老鼠陪伴。那里的生活条件实在称得上恶劣。
第二部分是在一间差不多可以称为暗无天日的小房间里创作的,晚上饿了就去夜市吃那些不怎么卫生的食物,有时候写得太晚,夜市也关了,他只要去还没有睡的同事那里冷馒头就着大葱。
在写完第二部分时,他就病倒了,甚至怀疑自己将无法写完小说的第三部分。幸好在一位老中医的调离下,身体逐渐恢复。本应该休息一年之后才能写作,他却迫不及待地写作第三部分。
世上有什么是你愿意用生命来交换的?《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用生命创作而成的巨作。从萌生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念头,花了6年的时间不分昼夜地创作,在作品完成之后的四年后离开了人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看完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诗。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这句话是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的精准写照吧。
在阅读《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书时,总觉得有些压抑,路遥为什么要逼迫自己如此之紧。写作长篇小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体力活,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六年的时间,这期间,他自己的身体都搞垮了。如果他把创作的进度安排放得缓慢一些,也许他的身体状况不会那么糟糕。身体虽然是一具皮囊而已,但灵魂终究是要依附在这具皮囊之上。
对比而言,我更欣赏村上春树的写作态度,写作作为细水长流的事情,并不急于一时。他每天写作4小时,跑步10公里,持续二十多年来一直如此。他每年参加一次全程马拉松比赛,在过去30年,参加了33次全程马拉松,一次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此外,他还多次参加铁人三项比赛。每天风雨无阻地跑步,带给他强健的体魄,让他在写作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他是一棵文坛的常青树。如果路遥能活得久一些,会有更多作品问世,说不定会有超越《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的作品。可惜,这些都只是假设罢了。
村上春树曾经有一段时间,也是抽烟过度,但从开始跑步之后,他就戒烟了。他说道:小说家是需要对抗生活的毒素的,而跑步是他对抗的一种方式。路遥选择用抽烟的方式。
写完《平凡的世界》,他的精神疲惫不堪,以致达到失常的程度,智力似乎像几岁的孩子,连马路都得思考半天才能决定怎样过,需要弟弟天乐的帮助才渡过了那些严重的阶段。
1992年初春,路遥写完了《早晨从中午开始》,壮志踌躇,他在书中写道:是的,我刚跨过四十岁,从人生的历程来看,生命还可以说处在正午时光,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那么,早晨依然从中午开始。
而他的生命却在1992年的11月17日戛然而止了。壮志未酬身先死。
路遥的一生都过着贫穷的日子。
出生于贫穷的家庭,父母需要养育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 ,为了生存,将7岁的路遥过继给伯父。他的一生都与贫穷抗争着。即使他的小说《人生》获奖,他到北京领奖的路费还是四弟王天乐借给他的。《平凡的世界》的稿费,还不够写作那几年抽烟的钱。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奖金除了应酬文学界的朋友,就是还债。去世之后只留下1万元的存折和近万元的欠账。
他出身于贫穷的家庭,因而骨子里有一种冲劲,想要出人头地,想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他用近乎自虐的写作强度来创作,常常食不果腹,夜不能寐,也不注重身体状态,一心只想着创作。这其中有对文学的热爱,也有一部分是太想证明自己。
阅读《早晨从中午开始》,可以感受到他对女儿的眷恋,女儿是他心中唯一的牵挂。没有任何笔墨描绘他的妻子,因为不了解当时的背景,我心里疑惑,他吃的如此之差,他的妻子怎么不给他做饭呢?百度之后才了解,他和妻子早已名存实亡,妻子多次想要离婚,路遥考虑自己的名誉以及女儿,一拖再拖。因此,他在写作的时候只能过着“二个蒸馍,一根大葱”,饥一顿、饱一顿的无规律生活。
他和妻子林达的价值观,对于彼此的期待相差太大。路遥想要的是以家庭为重,能够体贴入微照顾自己的妻子,而林达是一位“小资”情调的女子,有着自己独立的意识,事业心极强的现代知识女性。让她放弃事业心甘情愿做一个家庭主妇是她办不到的事情。
林达也是希望一位体贴自己的丈夫,而不是半夜写作,通宵达旦,早晨从中午开始的丈夫。
他们的生活习惯,性格的差异也很大。路遥是在赤贫中成长起来的,而林达是北京的知青,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可同日而语。
一开始林达肯定也是爱路遥的。路遥考上延安大学后,大多经济来源是靠林达资助。只是结婚之后才发现彼此的差距,因而路遥并未过上几天恩爱的夫妻生活。
我为路遥的创作精神感动,但又实在不敢苟同他的写作强度和对身体的不爱惜。
路遥吃苦耐劳,这是他的优势,也成为了他的软肋。但凡稍微注重生活品质,也许就不至于像他那样,因为写作搞垮了身体,英年早逝。 对此,深感惋惜。
写作是一项长期的体力劳动,这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短跑比赛。
附录:读书笔记
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 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几十年在饥寒、 失误、 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 苦苦追寻一种目标, 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动人生的温馨。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是,真诚地说,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 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 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是我的基本人生观点。
人, 不仅要战胜失败, 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我已经有一些所谓的写作经验。但体会最深的倒不是欢乐, 而是巨大的艰难和痛苦, 每一次走向写字台, 就好像被绑赴刑场; 每一部作品的完成都像害了一场大病。 人是有惰性属性的动物, 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 就会消弱重新投入风影的勇气和力量。
对于一个作家, 真正的不幸和痛苦也许莫过于此。 我们常常看到的一种悲剧是,高官厚禄养尊处优以及追名逐利埋葬了多少富于创造力的生命。 当然, 有的人天性如此或对人生没有反省的能力或根本不具有这种悟性,那就另当别论了。
孤立有时候不会让人变得软弱, 甚至可以使人的精神更强大,更振奋。
生活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 就如同人和食物的关系一样。
长卷作品的写作是对人的精神意志和综合素养的最严酷的老验。它迫使人必须把能力发挥到极点。 你要么超越这个极点, 要么你将猝然倒下。 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
写作中最受折磨的也许是孤独。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矛盾体。为了不受于干扰地工作,常常要逃避世俗的热闹; 可一旦长期陷于孤境, 又感到痛苦, 又感到难以忍受。
在接近六年的时光中,我一直处在漫长而无期的苦役中。 就像一个判了徒刑的囚犯, 我在激动地走向刑满释放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