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如何正确地去爱,却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好,溺爱、缺爱、错爱,以及父母角色的缺失,都会带给孩子一生难以修复的伤害。
今天在课堂上,有位年轻的妈妈说,我要学习早教,最起码要会几个游戏,教她几个故事,唱两首儿歌,会点手工......不然孩子眼看着我哇哇大哭,我都不知道跟他玩什么。
这位妈妈确实为孩子下了很多功夫,之前怀孕没有注意,孩子爱生病,爱哭闹没有办法,现在准备要第二胎,备孕开始就在学习和调理身体,还学习了小儿推拿,因此宝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比老大显得更为健康反应灵敏。
说到这里什么意思呢?学习了的父母跟没有学习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不仅能有方法交给你跟孩子沟通.学习.互动.还促进了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孩子还更崇拜你,跟你成为朋友关系,那么你在教育的过程中就比较轻松了。
所以早教的重点,不是让孩子“抢跑”,而是家长同步成长!
没有人天生会当父母,所以育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父母自我成长与提升的过程。
关于如何养育孩子,我们知道太多的理论,但知道和实践总是两回事,所以我们每天都在见识失败的养育,甚至自己便身在其中。作为一名家庭教育研究者,一名全职奶爸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养育孩子的点滴心得,关于爱,关于如何读懂孩子,关于父母的修行,关于阅读……每一位父母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一幕幕熟悉的情景,或使人猛然惊醒,或使人掩卷反思,或使人顿感温暖,或使人暗生决心。
早教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敏感期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早教在很多家长的认知里,是与课外兴趣班挂钩的。未做妈妈以前,很多人的想法一样。
因为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很多早教培训中心如雨后竹笋般冒头,满足这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
在看了众多的育儿书籍,在听了很多专家课程,接触了一些博学的妈妈们后,我才意识到以前的我对早教的理解真是大错特错。
试想:孩子那么小,去早教中心能学到什么?早教不是知识灌输,早教不是教孩子,而是教父母。
早教给家长提供如何陪伴孩子,如何互动,教给家长的是育儿方法。
以前,我看到孩子乱扔东西,本能的觉得是孩子调皮。现在明白,其实这是孩子空间敏感期的表现,孩子通过“扔”来感知生活的空间。
以前,我看到邻居的小孩子哭着闹着要整个苹果,自己却明明吃不完,觉得孩子难伺候。现在明白,其实孩子是在感官的敏感期,他是在追求视觉上的完美。
为什么我们在成年后会忘记3岁前发生的事情?
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婴儿期记忆缺失这一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并非真的忘掉了这些事情,而是由于个体对性和攻击冲动的压抑,把早期的记忆存进了大脑的另外一个地方,也就是潜意识,因而将童年的记忆阻断在了成人的意识之外。
也就是说,成人之后,我们不能从大脑中提取到3岁以前的记忆。
3岁前的记忆能被唤醒吗?
有些人认为:3岁前的婴儿是有短期记忆的,而且能记住很多东西,但是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婴儿不具备外显记忆,发生在该阶段的时间无法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因此无法被换回。
也有些人认为:婴儿的记忆如同“快照”,这些感觉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找到靠近的方法,只要能找到正确的途径,就一定能唤醒这些尘封已久的记忆。
3岁之前发生的事情到成年后会忘记,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
对一个成年人来说,3岁前的记忆是模糊的,但感觉却是清晰的。当一件类似的事情发生时,这种感觉有可能被激活,甚至会左右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因此,虽然3岁前的某些记忆消失了,但是对人们认识事物、感知世界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
我们提倡的早期教育,是对视、听、触、味、嗅等多种感官的训练,是对记忆认知、行为习惯、语言情商的锻炼,是对自立能力、探索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
或许你已不记得自己曾经吃过哪些食物,但每一样食物都为你的成长提供了能量;或许孩子在长大后不会记得指导过他的启蒙教师,不记得背诵过多少儿歌、故事,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诸如:感统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基本认知能力将伴随一生。所有做出的努力准备,都会在你不是不知不觉中体现出来!
如果你的孩子:
1.觉得处处都不如别人,极度缺乏自信;
2.性格内向,孤立自己,不同人交往;
3.在意他人眼光,过于压抑、悲观、失望;
4.拒绝说话和表达,只想自己一个人待着;
5.孩子没有主见,别人让干嘛就干嘛;
6.情绪低落又爱哭,还伴有焦虑失眠;
发现这些状况,家长千万不能坐视不管,孩子心理问题需要纠正了!!!
当孩子不愿意尝试新游戏,不愿意当众表演,甚至不想一个人睡时,你理所当然地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甚至在心里为孩子完成了“情绪容易失控,依赖性强,逃避;家里学校两个样,脾气坏,窝里横……”的画像?
许多成年人的拘谨都可以追溯到孩童时代。因为如果孩子的拘谨在儿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将会妨碍他今后在事业上的成功。即使有的孩子有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也会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如果孩子总是表现出不愿意探索,对什么事情都畏畏缩缩的行为,而家长却只会把责任全推到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
先来了解一下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具体有以下三个:
1.心理阴影
不少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说过这样的话语,比如:不要到处乱跑,小心捡垃圾的把你骗走;再不听话就把你送给坏人。这些“大灰狼”式的话语无形中就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孩子就会认为外面的世界很黑暗,坏人很多,自然就产生逃避或防备的心理。 也有一些孩子听过一些可怕的故事,亦或者看过一些可怕的影片,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了阴影,从而使孩子胆小不自信。
2.家长保护过度
有些孩子对自己的孩子保护过度过细,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日常生活中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接触,比如:孩子要碰一下扫把,家长就说“小心扎着你,多脏啊,快放下”;孩子想洗一下碗,家长就嚷嚷:“别动,会摔烂的”,这些种种的小细节,使孩子没有在尝试和实践中得到经验,从而变得胆小。 当孩子逐渐长大了,也还是照样保护着,正是这种保护伞导致了孩子的胆小。
3.孩子交往太少,对陌生人和群体不适应
有些孩子除了跟父母长辈一起外,就很少与同龄的小朋友交往玩耍,这样就使孩子的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慢慢地就使孩子怕见到陌生人,怕在众人面前说话。
教育孩子的方法其实有很多种,需要针对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去用不同的方法,给孩子引导和支持。培养孩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透过教育孩子,看见自己的局限,希望每一位父母多多学习,有一句话说得好:你活出精彩的自己等于个孩子一个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