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对妈妈总会有几件抹不去的怨恨一直残留在记忆深处,直到长大,当时的怨恨消失,但记忆仍在。
记得上小学时,周天晚上妈才想起来给我洗校服,北方的冬天,那时还住着平房,家里唯一的热源集中在住人的屋子里的暖气和炕上,衣服只能在没有人的屋子里控水而外面早已冰天雪地,等到想起来拿到暖气上烘干已经是早上了。周一升旗校服是必穿的,可衣服还湿乎乎的仅仅达到了拧不出水的程度。妈说:“你穿上一会就干了,上学快走吧”,根本不理我一直央求她用电熨斗帮我熨干。无耐,我只能拿着湿衣服跑到隔壁的姑姑家,一边哭着一边跟姑姑说妈不给我熨湿衣服。穿着姑姑给熨得干爽平整的校服,回家跟妈生气地说,“我不用你了”,心里既生气又解气。不理解的是,妈怎么可以对我这么狠,就这么忍心让我冻着。
她们是两种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人和妈妈,她们的爱也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妈:自立要强,热情大方,同时也强势,谁都得听她的指挥。对子女的学业、工作、结婚、生子这些人生大事都操心劳神,喜欢结交各类朋友,喜欢帮人介绍对象(也包括我)。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职业履历让她自豪,退休了仍然想着工作赚钱,最瞧不起五六十岁就说自己要养老的人,在刚刚流行智能手机时就买了一部,学着上网、用微信、用笔记本,相比她的同龄人她是个跟得上时代的妈妈。骨子里有永远使不完的热情。
姑:贤妻良母,温柔善良,体贴细致,却也懦弱,对生活对子女对自我都没什么要求,永远做着随时可以被替代的工作,得过且过,容易满足,从我懂事开始他们家一直过得不是很好,永远处于被救济的位置也好像习惯了被人接济,儿女也秉承了父母的老样子,生活得不尽如人意。姑姑家的弟弟比我小一岁,在妈热火朝天地帮我介绍对象的时候,姑姑似乎对弟弟只有唠叨,没有行动。
我去同学家里看见别人家的妈妈,大多是姑姑的样子,晚上可以和孩子躺在床上聊东家长李家短,心贴心的感觉让当时的我很羡慕。妈妈和我谈心的时候大部分是围绕着我的学业、工作、缺点、感情等等展开,更像是批判和审问,不是在闲聊。
给妈妈当了这么多年的女儿,早已习惯了她对我好的方式,“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上天给了我们做一回亲人的缘分,我们应倍加珍惜。她身上少了很多母亲该有的细致、温柔,多了许多父亲般的粗犷、严厉,但她的爱不比其他任何母亲的少。
我以前很喜欢姑姑那样的妈妈,现在却更喜欢自己的妈妈。有时严厉是对孩子最好的约束,在他想偷懒的时候,在他放任自我的时候,这时父母有必要给孩子提个醒,敲一记警钟。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也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原生家庭对他们从小的教育有关,这样想来,很多事情便都可以谅解,很多事情都有其内在规律不可强求。
如果有一天我做了妈妈,我想我会综合这两种母爱的优缺点去爱自己的孩子,做一个60分的妈妈,不要求太多,但也不是没有要求,让孩子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