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煮的菜里,滴着我们一生的口水与泪水。
上面图里的大菜就是我妈妈做的,一看就是一盘肥猪肉是吧?农村里土法烧的肥猪肉! 酱油放过了头,还要摆在一个土土的盘子里,还要放在一个瓷砖搭的锅台上,好象与美食无关耶。
但是对我来说,这就是世间的美食,有回忆的味道,童年的味道,家的味道,爱与想念的味道。
这是一道我们安徽农村的家常菜: 山粉圆子红烧肉。如果有人感兴趣,这道菜具体的做法,我会附在文后。反正我是看了具体步骤也做不出来的,因为我妈妈会做,想吃了回家吃。
其实我也不能够经常回家,因为工作的地方远离家乡。为了能够争取多一点回家陪陪父母,我都很少出去旅游,每当有比较长的假期,都是买上一张火车票,颠簸二十来个小时回去。其实这里面也有经济帐: 出去旅游一次,少则几千,多则一万,而几千块钱够我父母在农村一年零花的了。我是工薪阶层,有限的收入,能孝敬父母的,又有多少?
今年春天回去的时候,正是我们家乡一年中风景最美的时候,油菜花开得漫山遍野,成海成洋。很多年没有在春天正茂盛的时候回去,刚一下车,满眼的明黄,扑鼻的花香,而我,突然之间沉溺在一片漫无边际的花海里,竟然忘记了回家的路。
因为还是大清早,我父母以为我没有那么快回来,家里的院子的大门还没开。我走到门边,看到我妈妈正在院子里,背对着我,手里拿着一个葫芦瓢,准备去舀水还是什么。我喊了声,妈。她回头看到我了,惊喜地说,妹! 怎么这么早啊?我...我还没开门呢! 然后跑来开门,顺手把葫芦瓢一丢,也不知丢哪了,后来回去找,很久才在一个角落里找到。
家里煮饭的炊具都是极古老的,舀水用葫芦瓢,量米用"升子",(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升子是什么,就是一个木质的正方体容器,一升子米是1.5斤),储水用陶的大水缸,灶台是用红泥巴搭的,煮饭的燃料是柴禾。
炊具古老得让人联想起世世代代,天荒地老,恒古蛮荒之类,一如中国的偏远农村,过着的还是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象所有一辈子都生活在那片故土上的老人一样,我父母依然执着于使用这些家传的古老器具,维持着从小就习惯了的传统的农家生活,给我们营造着浓郁的家的味道,唤起童年的记忆,沉浸于爱与温暖的氛围,仿佛我从来都没有离开过。
妈妈从屋后的菜园里摘了一篾蓝子的新鲜的蔬菜,早晨的露珠还在菜叶上滚动。然后灶膛里塞进了柴,炊烟就袅袅了。她一边炒菜,一边跟我聊天。说起以前的日子,她说现在啊,放油都是拿着油壶倒,问我记不记得我们小时候,家里的一个象"挖耳瓢" 一样的油勺,炒一碗菜,只放一勺油,来客人了才放两勺。
她说起我上中学的时候,在学校里住宿,一整个星期都是吃家里带去的咸菜。她说那个时候就最怕家里的咸菜坛子空了,没菜让我带去学校了。所以在七八月腌咸菜的季节,恨不得连草都给腌上。现在的孩子,还有谁去吃咸菜,周末从学校回家,家长恨不得将一个星期的好吃的都在这两天塞进孩子的嘴里。
家里炒菜用的是菜籽油,热锅一炸,浓香弥漫,炒出来的菜色泽金黄,极为诱人。我感觉到饿了,口水都出来了。就拿了筷子,在灶台上叉起菜就吃起来,一点形象都没有。也只有在家,在妈妈面前,才会这样,放纵口水,放纵肚子,放纵形象。
我们一家人在桌子上吃饭的时候,村子里的邻居们,都是些与我父母年纪差不多的老人家,端着饭碗到我家来聊天,因为看我回来了。我妈妈让她们吃菜,她们客气地不下筷子,只吃自己碗里的菜,我妈就拿起盛菜的盘子,硬把菜倒到她们碗里,也不管人家爱不爱吃。
因为有父母,有乡下的家,有从小就熟悉的村里的邻居,有从来不曾改变过的乡村生活,有充满童年记忆的点点滴滴,有在睡里梦里都能听到的乡音,有自小就渗入了我舌头上的每一个味蕾的,妈妈烧的菜,所以,我百岁归来,依然童年。
附: 山粉圆子红烧肉做法
一、将山芋粉到在干净的容器里,用刚烧开的热水(温度一定要高,否则不能凝固)缓缓倒入粉中,边加水边用筷子搅拌,一定要搅拌均匀,有一定的弹性,直到看不见白色的粉子颗粒,水不能加多,多了做不成形,放置备用。
二、猪肉切块备用,大小参考红烧肉即可,安庆农家肉块一般偏大。
三、锅烧热放少许食用油(猪肉够肥则不用放油,直接放入肥肉煸炒,等油炒出后,放入瘦肉煸炒,炒成白色后加老抽翻炒上色)。
四、锅中注入净水,以盖过猪肉为准,放入八角,白糖(可不放)。
五、将和好的成透明状的粉用手做成圆子(不用太圆,将粉放在手掌上稍微压紧捏成扁圆状)一个个的放入锅的边上以及肉的上面。
六、盖上锅盖,小火焖20分钟,开盖(此时圆子的颜色应该也是成酱色,颜色不深,可加老抽),加入食盐,用锅铲推动片刻,加速食盐溶解。
七、盖上锅盖继续闷烧10分钟,揭盖撒上葱花(本身有肉的鲜味,如果想更鲜点,可以适量放入鸡精),这样,既好看又美味的山粉圆子烧肉即可出锅啦。
《美食和谈谈情说说爱专题联合征文》活动链接:
http://www.jianshu.com/p/b98a8300b9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