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巴不得车开得快点、再快点,生怕迟一秒,都会造成终生遗憾。然而,有些事注定要成为遗憾。
1
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生离死别带来的哀痛,是在去年的国庆假期。
我的家乡在海边,每到假期,我们都不去旅游,而是选择回家,去年国庆也是如此。但那一次不同,我们回家,还有件事要去面对。
回家之前,每次跟妈妈的电话聊天中,她总会不时的提到外公的身体情况,每次提起这个话题,我都会劝解一下妈妈,诸如生死有命、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这样的安慰话层出不穷。现在想来,古人在创作这些词语的时候,肯定是没经历过至亲离世的,不然,怎能道出如此轻松的话。
到家的那天晚上,我们就直奔大舅家,妈妈说她们那段时间每天到晚上都会过去陪着外公。我们到那的时候屋里已经坐了很多人。当移步到外公床前,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个人就是我外公,他怎么会那么瘦!那么小!
我们轻声的叫了叫他,他轻轻的应了。小姨也走了过来,问外公能不能认出我们,他点了点头,然后一个个叫着我们的小名。听到他说话了,我又开始在心里跟自己对话“外公没事,他会好起来的”
那天晚上还算轻松,跟几个姨妈和舅舅们聊着家常,外公虽然没说话,却也一直睁着眼睛听着我们的聊天。临回家前,我跟姐姐都对外公说了明天见,他也轻声答了声“好”。
2
第二天我几乎一整天都在舅舅家呆着,白天人少,我也只是在一旁坐着,看看外公热不热,冷不冷,偶尔给他开开风扇,偶尔给他捋捋被子。但明显感觉到他说话更困难了,他每发出一个声音,都能听出他的喉咙里有很多痰。我甚至到现在还天真的认为,如果那时用仪器把外公的痰清掉,他会不会就那样好起来。我还跑去跟做医生的表哥说,找个仪器过来吧,但他只是摇头。我也不懂是不是每个将死之人都有这种现象,但我的潜意识里还是在逃避。我一直以为我很坚强,以为自己已经被这个社会磨砺得刀枪不入。
然而并不是,我的内心是恐惧的。我根本不想面对外公将要离开我们的这个事实。所以我回家前仍然跟外公说了明天见,听到他说“好”,心里也稍稍踏实了,潜意识告诉自己,外公一定会遵守约定,只要每天跟他说好“明天见”就什么事都不会发生。
3
第三天,我下午才过去舅舅家。但这天的气氛明显不一样了,大家都在小声谈论着外公的后事。我不想听,跑到了外公床头。看着他,轻声叫叫他,但看到他虚弱到只能点点头的时候,我就哭了。那眼泪是无意识的,根本止不住的往下掉。
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我坐在床边,牵起外公的手,那也是第一次牵他的手,却那么冰冷。我就那么搓着外公的手,想给他增加点温度,内心还很幼稚地告诉自己,外公能好起来。但这次的自我欺骗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我还是不停地哭。
4
第一次对我们家乡的风俗感到厌恶。怎么会在一个人还没有死的时候就要把他搬到将要架设灵堂的地方!听到舅舅他们在这么说的时候,我问了这个问题。但回答我的却是“节哀顺便”之类的胡话。而在我家,由于妈妈是嫁出去的女儿,家里也并不富裕,所有的这些决定她也只是被告知而已。我的话,也只会被认为是胡话罢了。
“搬”外公的过程我们不能参与,也不想看到那个让人心痛的场面,我跟妈妈就先回家了。
该来的总是要来,一个小时不到,外公就过世了。而我们守了这么多天,终究还是没能见到外公最后一面。再次见到外公,就是在灵堂了。只要一眼,就能让人痛哭不止的灵堂上,外公的尸体已经安详的躺着。最后我请了假,送了外公最后一程,直到他下葬。
回去上班后我每天都会跟妈妈讲电话,每天也都会偷偷的哭。而最让我痛心的,是妈妈的那句:“妈妈再也没有爸爸了。”
5
快要一年了,我们早已接受了外公离开我们的事实。现在想起外公,更多的还是小时候的记忆。
那时候的我们最喜欢的日子就是外公生日,大舅家小舅家,吃上两天两夜,里里外外16个小孩聚在一起,比春节还要热闹。那大概是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了。
记忆中的外公总喜欢戴一顶帽子,经常穿着整套的中山装,冬天的时候再加上一件厚厚的风衣,在我们眼里他是那么威严,伟岸。
现在想想,我还是为自己当时牵起了外公的手略感欣慰,以致其不会成为一辈子的遗憾。今年我回家回得很勤,现在回去也不往外跑了,总是待在家里陪父母聊天。
一辈子其实很短,我们能陪亲人的时间真的不多。好好陪伴,别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