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来自德国的女孩S相约周末活动。她21岁,身材较胖,但仍是欧式的瘦脸,一双蓝绿色的眼睛无比清澄。在法院实习三个月后,她将赴伦敦研读硕士。我们约在11:00—11:30分之间在活动地点见面。我将近11:30分到达了活动地点,满以为她已经在活动场所参观了一小会儿,正准备进门寻她,结果她在门口迎了上来。一问才知道,她11点差五分就到了,一直在门口等我。我顿生愧疚,问她为什么不在里面边参观边等我。她回答里面不大,在门口也方便会合。我解释当时约时间范围的目的就是不用那么精确,她说:我是太典型的德国人了,总是赶早不赶晚,从不迟到且从来都会早到五分钟。在德国,迟到五分钟就必须道歉了。但今天我们约的是时间范围,所以没关系的。
参观完3D打印和激光切割,我们找了一家英国茶馆喝下午茶。谈到闲时做何事的话题,她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一年多来她为一个帮助难民安顿的非赢利组织做志愿者工作,即使离开德国也仍欣然坚持。虽然难民涌入欧洲这个问题已不再如前那般火热,但她觉得该组织帮助难民以合理价格寻租住处,联合房东一并助其寻找工作并融入德国社会的工作应该持续下去。她认为该组织创新的帮助难民的方法成本低廉且可获三赢:难民获益的同时能给房东带来一定的收入,且无需政府动用大量资源为难民建造统一的居住点,这样成本高昂且不利于难民融入。她人在国外,但仍承担联络工作,不取分文工资,只为从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
她的话让我想起刚来海牙时做公交车,车上有一群老太太,到某站后集体下车去做义工。西方社会有一种传统,从年老者到年轻人,普遍都有一种奉献社会的精神。他们个人做的事可能微不足道,但全社会的力量汇集到一起,就是一股洪大的暖流。这股暖流包含了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对他人和自己的尊重和认同。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社会也可以普遍地营造起这样的政策、法律框架和精神追求,老人除了广场舞和带孙辈、年轻人除了逛街和吃饭,都能有更多自发组织的、各式各样虽小而无偿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