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读高三,母亲的情绪慌张到顶点,她早晨五点起来做饭,保证我三餐营养过剩,夜里见我睡去才肯入眠,一切活动均谨慎进行,她唯恐自己的女儿,在高考中有了闪失,就这样被社会判了“死刑”,错失一张高学历文凭,做一个在街坊里“抬不起头”的人。
十年后再与母亲谈起这件事,两人均哈哈大笑,身边收入最高的三位朋友分别是:修车的,开餐馆的,和开小卖部的。最穷的反倒是那些当年吃到营养过剩,紧攥着文凭,高不成低不就的人。
活到二十七岁,纵观我身边最有钱的朋友,好像都在做“最差”的职业,他们修车,做厨子,成为承包生意的辛勤个体户。
一个坐了十几年办公室的朋友到新西兰学厨师,学成后买入一家中餐馆,临出国时爹妈都极力反对,就连来新西兰探亲时逢人都讲,“我儿子国内211大学毕业,做了那么多年经理,就是想不开,才来这开餐馆,我们都说他浪费了才华,他就是不听啊…”
才半年不到,餐馆生意火爆,华人与洋人皆络绎不绝,现在朋友的爹妈逢人就说,“你知道xxx餐馆吗?那是我儿子开的!”只字不提文凭的作用,以及他们曾担忧的儿子浪费掉的才华,身上只剩下为人父母的骄傲。
想起高中校园门口炒面的中年夫妻,简直是尘世间励志的典范。高一时见他们骑自行车,驼着瓦斯罐,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校门口的街道上,两夫妻都是吃苦之人,又把炒面味道做得奇好,老板娘慈眉善目,肯给穷学生的饭盒装得满满,老板发起用“短信订餐”的服务,竖起“不用等”的招牌,等到高二时便看到他们把自行车换成了二手车,我高三毕业时他们已经开上了崭新的面包车。
那时的中午和晚间,学校门口的街道旁挤满了个体户,有些人已近中年,有些人却是十八岁的模样,而我们这些“圣洁”的好少年,在学校里面谈恋爱抄作业闲聊八卦。
家长们每天接我们放学时,说着“可不能变成他们那样啊!”我们从那些十八岁青年的面前匆匆走过,挺胸抬头间就是快要溢出来的优越感。
然而十年后,当初那些“不务正业”的青年,如今大多把头发梳得溜光水滑,被称为“张总”,“李总”,那些起早贪黑的奋斗史,使他们在这一刻成了我们的榜样。
几年前的一次家庭聚会上,我正读高中的表妹,非常不解地问道,“哎,学习有什么用?我的同学辍学了去餐馆当经理,每月能赚五千块呢!”
我那时正忙着决定出路,一个大学毕业生混得还不如初中辍学的学生好,我越来越对学历的作用产生质疑,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有什么用?
席间有长辈回应表妹,“你还是得读书,不读书,你只看到他现在赚了五千块,没看到他可能一辈子就只赚这五千块。”
现在表妹完成学业,为自己的事业奋斗得津津有味,能力早已超越当年羡慕的“五千块”,我也庆幸自己没半途而废,在后来的日子里更重温了读书的意义。
我长到二十六岁的时候,上天把一个扫把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我拿这扫把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生意,在陶朗加开展了自己的第一份事业,天哪,天知道朋友们该怎样想我,一个读书多年一直“优秀”的人竟去做清洁女工?
我甚至在最初和母亲说,“小时候为什么家长都那么执着于说'学习不好长大就去扫大街'?我当年学习优异如今不也依旧走上这条路?!”母亲苦笑,看我从拿扫把的女工成为指挥的人,读书在那份“特别不重要的工作”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促使我用更开阔的视角去看待一个生意的长远发展。
我经常会看到有朋友在后台说,“真遗憾出身不好,年轻的时候没好好努力,现在只做一份卑贱的职业,一点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把一件小小的事情做出规模后,发现不管是修车,代购,清洁…职业从来不会分贵贱,每个人的起点不同,但那些成功的人却会拥有相似的品质:这些人,要么是爱思考的人,要么是敢于创新的人,要么是无比执着的人。
如果这些品质都还来不及拥有,那么匠人的精神也是成功的催化剂,几个月前的新闻里说,一个在日本机场做保洁的阿姨,因为兢兢业业成为了殿堂级国宝,这未尝不是很好的启示。
几天前和日本朋友见面,她和我说起供职的新西兰蛋糕公司近况,这里做的蛋糕被送去日本,向当地公司询问合作事宜,结果被退回来,盖上不合格的印章,理由是:蛋糕切块后,高度并不均衡,巧克力粉也没有撒均匀,口感有差异,这样有瑕疵的蛋糕,怎可以卖给消费者?
朋友说,“在日本都是这样严格,你那里呢?”
我低头,怪不得我们小时候瞧不起的职业,现在都赚大发了。
保持一颗执着的心,永恒的进步心情,执着的匠人精神,谁说身为普通人的我们,不能成为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