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为什么要了解哲学?
本书关注这两个问题: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
哲学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前期文章:哲学九问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凡研究人生的切要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罗素《西方哲学史》
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西方哲学大概划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古希腊哲学,第二个阶段就是天主教哲学,第三个阶段就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近代哲学。
苏格拉底相信人们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获得知识,并通过理性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他说自己是上天派来启迪民智的使者,自称为精神助产士。
质疑一切
怀疑是探寻真理的起点,只有怀疑才能引导我们去寻找正确的答案,避免轻信未经证实的答案。
怀疑是哲学的核心精神
怀疑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怀疑最大的作用在于能避免独断论,这样才能引导我们寻找正确的答案,免得我们轻信一切未经证实的结论。
我们的圣贤在两千多年里,一直没有教我们问为什么,只是告诉我们该做什么。这就好像有一个国家的孩子上学去学习怎么用图书馆自学,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个国家的孩子则去学习怎么背答案。哪一个更好一点,你知道的。
中国的哲学著作说道理的时候以比喻为主。它的道理点到为止,不细说,不深究,不推理,不演绎,更不会自我怀疑。
中国的比喻式哲学 vs 西方人的数学式哲学
厚古薄今、重视宏观理论,轻视具体经验。
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 -> 笛卡尔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从英国继承而来,保证每个案件的裁断都符合大众的道德观。这能避免法律人士凭着专业优势玩弄法律条文,也能用来对抗失去民心的恶法。
贵而无用就叫奢侈。
证明上帝存在
托马斯·阿奎那 《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
提出了五个的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这五个方法形式相近,我们只举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大致概括为:世上万事万物都要有另一个事物作为它的原因。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最初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上帝。
罗素反驳说:那什么是上帝存在的原因呢?如果上帝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那么万事万物都有因就不成立。如果上帝的存在也有原因,那么上帝就不是全能的。
罗素说,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么,上帝要不要符合善恶标准呢?假如上帝要遵守的话,那么上帝就有了自己必须遵守的规则,就不是万能的了。假如上帝可以不遵守善恶的标准,那么上帝就无所谓善恶,也就不是至善的了。
->第一性原理
宗教要求信仰,哲学要求怀疑,两者相悖。
奥卡姆剃刀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理性主义:数学、演绎、柏拉图-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经验主义:科学、归纳、亚里士多德-洛克-休谟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分歧可以上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分歧。柏拉图重视心灵理性,亚里士多德则重视现实经验。
两个流派,一个是以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为代表的数学派哲学家,他们的理论是依靠公设和公理进行推理演化,推算出这个世界的真相,他们被称作“理性主义”;另一个是以洛克为代表的科学家派哲学家,他们通过实验数据试图归纳出这个世界的本质,他们被称作“经验主义”。
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公理+演绎 移用-> 理性主义
在长达十三卷的《几何原本》里,第五公设仅仅在第29个命题里用过一次。
自然界里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几何图形都没有,但几何规律却又无处不在。
欧式几何囊括了复杂的自然现象,本身又是超越自然界的。
“理性主义”的根基来源于公设,只要公设错了,整个理论大厦就失去了基础。
“经验主义”的根基是因果律,后来因果律也被证明是归纳法的循环论证。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关心的是真理的来源,一个说是归纳,一个说是推理。
从理性主义哲学家迪卡尔开始讲起,包括斯诺宾沙与莱布尼茨,他们都受到当时欧式几何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理性就像欧式几何一样是超越客观世界的,因此他们的哲学体系构建思路很相似,都是以一个自认为必然的公设开始,通过推理与演绎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迪卡尔从“我思故我在”开始,斯诺宾沙从不依赖于外物存在的“实体”开始,莱布尼茨从物质的无限分割开始,然而理性主义哲学家最后得到的结论却是千差万别。
笛卡尔研究哲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用怀疑把所有的知识更多重新检查一遍。
我眼前的这个世界是不是都是假的?会不会我见到的一切都是幻觉?都是梦境?
我所生活的、所感受的这个世界无比真实。但是,到底怎么能严格地去证明它是真实的呢?
笛卡尔希望寻找到一个能高于客观世界,能统领一切事物的真理。
“我思”和“我在”不是因果关系,而是推理演绎的关系。即从前者为真可以推导出后者为真,而不是说“我不思”的时候就“我不在”了,在不在我们不知道。
误解1:我存在是因为我思考
误解2:人生的意义就是去思考,不思考人就无所谓存在不存在了
我思故我在
1、我思故我在
2、我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我是在怀疑的,这就意味着我不是完满的。因为完满的东西是不会怀疑的。
3、我心中有一个完满的概念,要不我就不会意识到我是不完满的了。
4、既然我自己是不完满的,那这个完满的概念肯定不能来自于我自己,必然来自于一个完满的事物。什么事物是完满的呢,那只能是上帝。
5、因为上帝是完满的,所以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么上帝一定不会欺骗我,不会让我生活的世界都是幻觉。所以我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形而上学:超脱于物理世界之上的道理。
形而上学的任务是回答“什么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什么知识是真实可靠的”这类问题。
安德罗尼柯用“研究有形体的事物”和“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两大类。
1、《物理学》
2、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作品,也编在一起,放在《物理学》的后面。当时没有合适的名字称呼它们,安德罗尼柯一看怎么办呢,就给起了一个名字metaphysics,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笛卡尔只知道自己的意识存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存在不存在。
二元论:心灵一个元,外界一个元,一共二元。这两个元是相互独立的、平等的,虽然两者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但谁也不能完全决定另一个。
两个元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唯我论:我们只能确认我自己存在,外界的一切存在不存在我们不知道
目的论:世间万物是因为某种目的而存在的
伏尔泰:神创造鼻子就是为了架上眼镜啦?
斯宾诺莎是笛卡尔的继承者,《伦理学》,全称为《按几何顺序证明的伦理学》。
首先找到一个绝对存在、不可能被怀疑的东西作为公设,即实体。实体这东西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不依赖外物存在,实体是无限的,唯一的,斯宾诺莎认为上帝就是无所不在的实体。他的世界观是世间万物皆为上帝,我自己也是上帝的一部分,那么与上帝同在,自然充满无限的斗志,且无论外人如何对待,都坦然接受。
阿西莫夫《基地》
盖娅假说
演绎推理不可能给我们带来任何新的知识。
《几何原本》的全部知识其实就是最开始的那几条公设和公理,后面厚厚的十三卷内容不过是在不断用其他的形式去重复那些公设和公理罢了。
科学的任务是探索自然界,获取新知识,毫无疑问,数学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归纳法是科学家们的唯一选择。
在科学家看来,数学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真理。
几百年后,数学家们发现了公设体系完全不同的非欧几何,而且还正好用在了相对论上。这正说明了,欧式几何并非是宇宙中唯一的真理,只不过是人类用来描述自然的工具而已。
归纳法永远都只能立足于有限的事实之上,而不可能把所有的现实全部实验一遍
科学派没法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洛克受到科学归纳法思想的影响,认为根本不存在于超越客观世界的理性知识,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的经验中获得。
白板说:人的经验是从客观世界而来
贝克莱:世界上没有物质,人的经验都是心灵中的观念。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物质可以无限制分成更小的东西,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精神,所以他认为物质都是由精神组成的,还有一个名字叫“单子”,他的理论也就是“单子论”。
约翰·惠勒:宇宙万物是由信息组成的,所谓万物源于比特。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最伟大的成就是发现万有引力,但没能说明相隔万里的星球之间到底是怎么产生引力的。
笛卡尔在牛顿之前提出过“旋涡说”,大意是宇宙中充满了一种叫“以太”的物质,这种物质形成了旋涡,所以才出现了星星的公转和自转。
机械论
用物理学去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
当一个人的身体失去生理功能而死去的时候,我们看到他一动不动,对刺激没有反应,我们认为他的意识消失了。但我们如何去证明这一点呢?或许这个人一动不动仅仅是因为身体失去了生理功能,而不是意识消失呢?
机械论的危险境地就是导致了决定论,决定论认为如果万事万物都按照物理规律运行,那么事件之间也必须严格遵守因果关系,追本溯源,整个世界早已在几万亿年前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
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经说,只要他能拥有足够多的数据,他就可以按照机械定律推出未来世界的全部面貌。
严格的决定论让人类丧失了自由意志,无论我们的选择是什么,人类似乎都成了因果律的提线木偶,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你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这感觉本身也是被因果律决定好的。连你试图反抗因果律这行为本身,也是被因果律决定的。
部分决定论:物理世界是决定的,但是人也有自由意志
休谟也是经验主义者,他认为之前的经验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讨论的“何事是真实存在”的问题超过了人类认识的能力。迪卡尔说“我”是超越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休谟说“我”不过是后天经验片段的合集,到底存不存在客观实在的“我”,人类依靠经验根本无法回答。
休谟,23岁完成《人性论》
休谟认为只有两类知识是真实可信的,第一类是不依靠人类经验而存在的知识,比如几何学。第二类是人类根据经验而认识到的知识。
休谟认为因果律不属于这两种知识范畴之内,科学认为因果律就是A事件发生在前,B事件发生在后,二者关系是必然的。休谟认为这种必然的关系我们通过经验根本无法认识。
罗素的火鸡:如果一只鸡每次看到农场主过来,它都会被喂食,在鸡看来农场主来就是它被喂食的原因,但是有一天农场主却带了一把猎枪来。
难怪休谟会说谁知道明天的太阳还会不会照常升起。休谟怀疑论的出现让人们更加崩溃,如果我们确信存在的因果律,那么我们会被决定论支配。如果我们不相信因果律,那么整个科学大厦都摇摇欲坠。
休谟作为近代怀疑论的代表人物,他拒绝答复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以及因果关系是否客观存在的问题。虽然哲学家们不得不承认休谟结论在逻辑上是正确的,但仅凭常识也知道这结论是荒谬的,他把一切都毁了。
休谟认为,我们根据理性只能判断事物是不是自相矛盾,就像数学和逻辑都是不自相矛盾的,所以这两者才可能通过理性推导出来。
归纳法要从个别的事件归纳出普遍规律来。它的前提是,它必须相信在某些条件下,某件事情是必然发生的。换句话说,它必须相信某个条件是某个事件的原因,也就是必须相信因果律才能成立。
理性主义属于独断论,经验主义又不能证明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类所感受到的这个世界,都是通过人类心灵中某个特殊的机制加工处理过的。康德说这种加工机制叫做“先天认识形式”,真实的世界叫做“物自体”,我们感受到的世界叫做“表象”。康德说因果律存在于我们的“先天认识形式”之中,而我们的意识属于“物自体”,因此我们不必担心决定论让我们丧失了自由意志,也不必担心因果律能否被我们经验所认识。
康德之前的哲学危机,是休谟对因果律,乃至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怀疑。康德的解决方法是,他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完全不可知,另一个部分则可以用理性把握。不可知的那部分因为永远不可知,所以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只要我们在可把握的世界里生活,理性就又恢复了威力。
先验:先于经验
先天:超越客观世界的存在,不是生物学上的先天
有色眼镜,红绿眼镜
康德认为,这世界上有一些东西(物自体)是人类永远无法认识的,人类看到的是被扭曲了的世界(表象)。但是由于每个人对真实世界的扭曲方式(先天认识形式)都是相同的,所以人类看到的同一个东西的感受还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察觉不到事物被扭曲了。
康德认为,我们这个先天认识形式里,包含了很多用来处理物自体的工具(一共十二个先天范畴),其中一个就是因果律。因果律只存在于先天认识形式里,并不存在于物自体中。
人用来接收外界知识所必备的基础,就是先天认识形式。比如空间和时间的概念。
一旦一个知识不具备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的要素,我们就完全不能理解。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有知识,这知识必定伴随着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等因素。也就是说,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的概念是先于我们的经验而被我们具备的。
为了证明世界存在不可认识的物自体世界,康德还提出了四组“二律背反”命题。
发现这些问题无论是证明为真还是为假,都是成立的。换句话说,要靠理性去研究这些命题,得出的都是自我矛盾的答案。
这些命题讨论的内容不在表象世界,而属于物自体的世界,是我们的理性无法认识的。
康德学说的代表说法叫“人的理性给自然立法”。
四维物体投影在三维空间里的表象。
康德认为,人的道德也是存在于先天认识形式中的,因此所有人都要受到道德的支配,这是无条件的。
康德说人类用任何方式都无法感知到物自体。那么这个永远藏在表象背后的物自体似乎是个多余的概念, 可以用奥卡姆剃刀剃掉。
康德想要通过物自体的概念,把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认为真理不是固定不变的,其次理性与客观世界也不是对立的,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问题,理性与客观世界辩证的统一在一起最终走向“绝对精神”,理性就是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理性。
正-反-合的辩证过程:正题产生反题、正题和反题一同产生合题、合题又产生新的反题。
在黑格尔这里,哲学是自己发展的,在发展中自己了解自己,展示自己。
而背后控制这个发展的力量叫做“绝对精神”。所以黑格尔也是唯心主义,他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绝对精神。世界发展到最后的结果,就是绝对精神成全它自己。
矛盾到处存在,而且还是万物不断发展的动力。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同意康德的物自体思想,但是他认为物质体是统一的,这个东西叫做“生命意志”,万事万物都由它驱使,理性与生命意志相比,是软弱和暂时的。康德认为我们通过理性来控制表象世界,属于乐观主义,而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无法被控制,属于悲观主义。
叔本华认为,物自体是可以了解的,而且万物的物自体是统一的,这个物自体叫做“生命意志”。
叔本华认为,真正驱动你的都是种种欲望
叔本华说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满足了就无聊,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人就在无聊与痛苦之间不停摇摆。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王尔德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改造成了权力意志。他认为人分为强者和弱者。强者体现了权力意志,他们的特征是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勇于牺牲、善于创造。弱者相反,特点是胆小、保守、善妒、虚伪。尼采推崇的是一种精英主义。
平等主义本质是嫉妒成性。他把道德分两种,一种是弱者的道德,表面上是同情,慈悲,谦卑,平等,本质上就是掩盖自己对强者的恐惧、嫉妒和自私。第二种是强者的道德,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特立独行,崇尚强大。第一种总是在禁止,第二种总是在鼓励自由创造。
尼采根本没有完整的哲学体系,他的学说完全是散文式的断言。所以我们与其说尼采是哲学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思想家。
权力意志: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强壮、更富创造力的欲望
尼采的解释是,根本就没有因果律,相信因果律是因为我们不相信它就没法生活。
永恒轮回说
假如我们这个世界中的各个元素都是有限的,假如时间是无限的,那么有限元素能够组合出的世界肯定也是有限的,那么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在未来无限次的重复。
两个前提:时间是无限的——这个我们不能肯定;宇宙中的元素是有限的——这个我们也不能肯定。
进化论
无论是天性自私论,还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全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我们为何成为这样”和“我们应该怎样”等同在一起。
消除了人类的神圣性
1、地心说-日心说-宇宙
2、生命-无机
3、人-动物
4、智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不仅决定意识,意识还能反作用于物质,慷慨地还给了人类自由意志,给了我们奋斗的理由和信心。
对自由意志和物理世界之间的关系解释得不太清楚(为什么由物质决定了的意志能逃脱决定论?);
对意识的定义有可抬杠之处(如何证明意识离开了物质就不存在?);
认为因果律是先验存在的(我们可以抬杠问为什么);
虽然难以证伪,但也难以证实。
用辩证的唯物主义去看待历史,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放在生产关系——也就是阶级身份中去看。
“怀疑者不能怀疑自己”式的诘问。
“只有来源于经验的知识才是可靠的”,那你们这句话来源于什么经验呢?
难道不是先于经验的吗?那你们和我们理性主义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斯宾诺莎就批评过笛卡尔,说我们去证明某些东西存在的时候,我们使用的证明方法又如何被证明呢?
康德批判理性的时候,人们便问,康德用来批判理性的工具也属于理性,是不是也要被批判呢?
当黑格尔提出辩证法的时候呢,又有人问,为什么所有的知识都是在变化中的,独独你的辩证法是唯一的真理,是不变的呢?
连罗素本人搞的逻辑实证主义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他用一系列规则去研究语句是否有意义,但是他们在研究中奉行的那些规则不也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么,用他们的方法分析一看,嘿,不少也是没意义的。
逻辑实证主义
罗素与维特根斯坦等逻辑实证主义者,怀着绝对理性的美好愿望,通过经验数据与逻辑工具去证明这个世界的本质,可最终却发现理性根本没办法撑起描述这个世界的责任。
逻辑实证主义就是一个试图改进哲学研究方法的流派。他们认为哲学必须要采用和科学一样严谨的研究方法,立足于经验,不容许一点儿独断论。
罗素在写作《数学原理》的时候受到了启发。他发现能从少量的逻辑公理推演出整个数学,那么他想,是不是也能用类似的方法推演出整个语言,或者说,按照逻辑规则重新建立一套严谨的语言呢?
用逻辑工具去一一考察所有的哲学命题,把所有没有意义的、不可证实的命题都剔除出去,剔除到最后,能留下的只有类似“这朵花是红色的”之类描述片段经验的命题,或者是不产生新知识的、纯粹在逻辑上成立的命题。而大部分哲学问题,特别是形而上学问题,全都是没有意义的伪问题。要么违反了种种逻辑规则,要么无法用经验去验证。
罗素《西方哲学史》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这个问题的消除。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形而上学的争论都没有意义,也没有答案,也无法证明。
维特根斯坦:凡是可说的事情,都可以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事情,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内容都很清晰准确。凡是不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说了也是没意义的,就不用说了。
维特根斯坦发现,语言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逻辑分析上。同样的一句话,说话的情境不同,说话人的语气、表情、手势不同,常常会表达不同的意思。换句话说,每一个情境都给语言制定了不同的规则,语言得和规则结合在一起,才能显示真正的意思。而这规则又是没有逻辑可言的。
实用主义
尼采说,真理和谬误其实全是虚构的,区分真理和谬误的关键是真理实用,而谬误不实用。
我们衡量某个学说、理论、定理是不是好用,有两个标准。第一看它能否准确地预测未来,第二看它是否足够精简。
真理是啥?实用主义者回答:这得看真理的效果,效果好的,就叫真理!
相对论
相对论说的是,两个运动状态不同的观测者(不用非得有一个人接近光速),在看同一个物体的时候,他们看到的这个物体的时间、长短、质量都是不同的。
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互相独立的,得统称为时空。质量和能量也不是互相独立的,统称为质能
广义相对论解释的是万有引力
当空间中存在物质的时候,空间就会受到这个物质的影响而扭曲,质量越大,空间扭曲得越厉害,引力就是这种空间扭曲产生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表明,人对宇宙的理解是有局限的。在现有的理论下我们无法了解整个完整的宇宙,认知存在局限性也就无法揭示世界的真实面貌。
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比如休谟认为人类不可能了解因果律。康德认为人类只能认识表象世界,认识不到物自体。逻辑实证主义者则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局限在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命题内。
量子力学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量子力学:在量子级别的世界里,没有决定论,也没有确定的因果律。
量子的随机性是怎么影响现实世界的呢?
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是矛盾的。用广义相对论去解释宏观宇宙,用量子力学去解释微观世界,都没什么问题,都有实验佐证。但是这两个理论却对宇宙有着矛盾的解释。
我们希望哲学能够描述世界的本质,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可是所有形而上学的哲学都陷入自己无法证明自己的困境之中,我们只能投入科学的怀抱,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可以被证伪的科学似乎成为我们唯一的出路。
在1859年法国天文学家就发现,水星的移动和牛顿理论计算出的结果有几十秒的偏差。
实验数据总是给错误容留了空间。而科学家又没有严格的办法去判定每一个错误数据的出现到底是因为实验误差,还是因为理论本身的错误。
衡量理论学说的两个标准,第一位的是准确性,第二位的是简洁性。
渐变的过程,是随着反对旧理论支持新理论的证据越来越多,相信旧理论的科学家不断地给那些证据找理由,直到所有的理由堆积在一起比新理论还复杂、还难以让人接受的时候,科学理论就被改写了。
科学理论互相取代依据的是什么原则了吗?
是实用主义!
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可以被证伪的理论。
科学就是我们在一堆科学假设中,挑出一个能够解释已有的实验和观测数据,而且尽量简单、好用的理论来。
奥卡姆剃刀:未经证实又未经证伪的理论,我们就当它是不科学的,当它是不存在的。
从逻辑上说,怀疑主义的问题就是那句老话:这怀疑一切的原则本身难道不应该怀疑吗?
什么叫“迷信”呢?不经思考的相信,不允许别人质疑,就叫“迷信”。
实证主义:符合客观经验的就是正确的科学理论,不符合的就是错误的科学理论。归纳的问题
证伪主义:水星,理论错误还是其他原因
历史主义:范式切换
生命哲学
现象学
存在主义
当前的哲学家们,大多认为形而上学是走不通的,靠纯理性也回答不了哲学问题。
主观真理——你自己说是真理就是真理。
所得到的主观真理必然缺乏一个衡量对错的标准,甚至于其他人连评论都无法评论。结果就是,要么我们陷入不可知论,认为人类就是一个永远都不能认识真理的可怜生物;要么对真理的把握只能靠自己的感觉,觉得什么是真的就相信什么——那么,这不就相当于是信仰了吗?
真理是主观的,仅仅指的是那些经验不可验证的问题。在人类有能力经验的领域里,特别是在客观经验领域,我们还是应该坚持经验主义——它最好的代言人就是科学。
在世界观里,我把世界分成了三种:客观经验世界、主观经验世界和非经验世界。
对于前两个可以经验的世界,我坚持的是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
在客观经验世界里,最好的代言人是科学。
在主观经验世界里,选择知识的标准是个人的感受(即经验主义)和个人的喜好(即实用主义)。
对于非经验世界,选择知识的标准是信仰。
怀疑和信仰本身就是相悖的
有句俗话叫“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其实还可以说一句话:“必须用暴力解决的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人生的意义在于:通过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原则,尽一切力量把自己的快乐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