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死可矣。
对这句论语里仁篇第四中名句的解释还存在着争议。
但不管怎么理解,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朝闻道”都有着认为自己在传道自己已得道的意味。
豆瓣上这本书的评分高达8.0,26条书评中,除了1条2星,其他都是四星或五星。
周有光因为汉语拼音的贡献,而获得普遍赞誉。
进而在文化领域获得了话语权。尽管他本人一直说自己是汉语言文字学家,不是文化专家。
有趣的是,我在邮箱里发送这本书的电子版到kindle时一直无法发送,后来才知道这本书处于被禁的状态(虽然你可以方便的买到。)
我们读书会找了一位在文化领域工作的前领导为我们谈了他读这本书的体会。
因为老师年轻时候是国内的特殊时期,除了主席和鲁迅的书没有其他书好读,那时的读书人后来都有了不错的发展。但是老师自己认为读书是私人行为,所以他不写书评,仅有一回应团省委的邀请写了一篇《百年激荡史》的书评刊发在报纸上。
《朝闻道集》给他带来最深刻印象的一个观点是:要从世界看中国。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中国人现在是用什么眼光看世界?
中国人已经习惯于从相机中看世界。旅游景点一下车就是游客们拥挤在一起拍照片,开会的时候也要拍上几张,到了博物馆更要拍一拍,以显示自己“到此一游”。从相机里看到的世界,自然是局部的,停滞的(定格了一个瞬间),机械的(无法表达情感),带框的(成见)。
当今的中国人看世界有三种眼光:屈辱的(历史),羡慕的(发达国家的各方面都很先进),学习的(取长补短)。由此带来了一些误读误判,比如在看待两伊战争问题上,中国人总是带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
既然这些眼光都是有问题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世界呢?
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眼光看吗?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就带有负面的影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中国人往往是“己所欲施于人”。孔子的学说和当时封建专制下的农耕文明小农文化是紧密相接三位一体的,当外部社会变化时,这种思想就过时了。
如果用开放(非解放)的眼光看呢?开放代表着将会融入,符合现在互联互通的地球村格局。我们的教育却没有跟上。
所以我们又该如何看中国?
坚持全球化,科学与民主,和平与发展,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才是崛起的必由之路。
当我们可以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渺小,我们的世界观就已经改变了。虽然进步与倒退同时发生,但中国一定会进步。因为世界在进步。
最后老师希望我们不要浮躁,把握好读书的方向。
回到《朝闻道集》这本书本身的话,我个人认为没有太多深文大义,与其说是传道,不如说是他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研究当中有了一些思维的火花,他提到的那些历史故事有不少并非来自正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俄罗斯属于东方文化,和东方联系更紧密,因此和西方文化存在很深的矛盾无法顺利融入。
东西方有这么格格不入难以融合吗?
下次读书会就将讨论这个问题,一起读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