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最补脑?”
“亏。”
但我们为何总是在吃亏,还不长脑子?
这个问题的答案绝不是“吃的亏太少”,而是我们“并不认识自己”。
说到这个,就是个很严肃的心理学问题了,我本人并未深入研究心理学,只是一丁点读书的心得,不当之处请切忌对号入座。
曾经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总有一天你会变成你最讨厌的那种人。”最近在读张德芬的《活出全新的自己》,对于这句话我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每个人童年时所经历的事情,都会或多或少地留存在内心深处,长大后也会以不同的形式折射在生活中。相比之下,童年阴影藏得比较深,但表现得也更为激烈。几乎所有人长大后的痛苦,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留下的阴影。
为什么说,在阴影始终存在的情形下,我们终究会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呢?其实就是我们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其行为对我们造成过当时无法承受的伤害,然后我们又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无意识地将这种情感以别的方式施加在别的人身上。
书中有个例子,由于父亲的没耐心和粗暴,向东(女)从出生就失去了母亲,她痛恨父亲的粗暴。但她5岁时,小伙伴的一句“你没有妈妈”,让向东粗暴地将洋娃娃砸在了她的头上。长大后,向东无意识地对女儿也缺乏耐心,甚至时常让自己受委屈。
这种情感的接受与施加,对于个人来说,几乎是在不知不觉间进行的,其无形无迹总让人误认为自己具有主导自己行为与思想的能力,其实不然。这就真的很像书中写的,我们都“睡着了”,只是一部无意识的机器在操纵着我们。
是不是感觉到有些可怕?说实话,头次听到这种话的人,是应该感到一阵寒颤。但是,这就是认识自己必须要有的开始,而且相比之下,认识自己要比接纳自己稍微容易操作一些。
我们可以将自己当做旁观者对自己进行不间断的观察,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个粗暴的人,或许会看到一个邪恶的人,或许也会看到一个变态的人。看到它们并不难,难的是承认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我们自己。所以,接纳自己才更难。
我们大概从未想过,原来我们最讨厌的那种人所具有的的特质,正是我们内心深处潜藏着的自己也具有的。我们可以勇敢地承认自己身体里住着两个自己,一个天使,一个魔鬼。但是,我们不敢想象,真实的自己竟然与多年来自我感觉的自己对立,甚至在某些方面上是完全相反的。
但是,我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我们就必须认识自己,然后勇敢地接纳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少走一些弯路,少遭受一些挫折,少经历一些通过。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比盲目地努力与奋斗更为重要。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以至于自主掌控自己,总得说来有四个层次。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这四个层次是递进式的、前进的。更多的时候,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们是出于不知不觉或者后知后觉的状态。
我们首先要学会观察自己、更加清醒和理智地掌控自己。假如看到自己因为愤怒而握紧的拳头,意识到自己即将爆发的情绪,也预知自己失控将会导致的后果,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压制自己的情绪,减弱或者避免自己行为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当知当觉,当情绪上升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从而浇灭不良情绪的火焰。先知先觉,事先就能预知自己对于眼前情境可能会产生的反应,即(不良)情绪,直接避免情绪化行为的出现。一个是发现自己有情绪了再把它熄灭,一个是根本不给自己产生此种情绪的机会。至少,我们该努力达到当知当觉的层次。这样,生活中才会少一些伤害,少一些痛苦,少一些遗憾。
对于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一书中,有一个议题,通过几个问题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拷问”,一步步直达答题者的内心。我表示还没有完全想明白,问题发给大家,有兴趣地“好好了解”一下自己吧,欢迎跟我分享你的心得。
有阳光的地方才有阴影,只有拥抱阴影中的自己,才能无所畏惧地活在阳光下。不敢接纳自己的小伙伴,直接绕行啊。(出了事故,清歌概不负责的哟。)
1.找出一个你常常会指责别人的议题,这件事常常让你有很强烈的情绪反应。写下:我不喜欢__________的人(要投入并表达你的情绪)。
2.回顾你过去的一生,什么时候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和人?你家里有谁是这个样子的?要从童年开始想。
3.再想想你这一生中,是否曾经对其他人做过同样的事?在回想这些往事的时候,你是否觉得羞愧或心痛?
4.再想想,你什么时候曾经对你自己做过这样的事?
5.你对这个议题有很强的情绪反应,这样的行为、反应对你有什么帮助?找出它们后,带着感恩的心看着它们。
6.到心的中心去,打开你的心,拥抱你的阴影,接受你自己。
作者:清歌,一个重新出发的姑娘。若是一只刺猬,就再也不要拔光自己的刺。愿余生都能好好爱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