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见孩子灿烂般的笑容,天真的面庞时,我相信在每一位母亲的心中,孩子都是她最爱且最想要保护的天使,母亲们累并幸福着,每一个为了孩子所洋溢的笑容,都是那么甜,那么的无法自拔。
然而,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总会发现,孩子达不到自我的期望,再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亦或是那么懂事,就会感到十分的忧虑,最后把这份羡慕,不自觉的挂在了脸上,用语言或者是面部表情传递给了我们的孩子,最终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了越来越高的坎,越来越难跨过去。
一.怎样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做?
案例一:小A同学今天考试完,得知了成绩,在回家的路上,她按按想着上次考试49分,这次好不容易考了61分,回家爸爸妈妈应该不会批评我了。谁知一到家,爸爸就问:“今天考试怎么样啊?”,小A同学战战兢兢小声的回答到:“61分...”。“啊!刚及格,你说你怎么回事啊!你看隔壁小B同学,又考了90多分”。此时,小A的妈妈从厨房走出来,微笑着走向小A,拍着她的肩膀说到:“挺厉害喔,咱们家小A进步了12分,看来学习还是比之前认真努力了许多,真棒!学习了一天,该饿了吧,快,咱们洗手吃饭了”。小A终于露出了笑容,极速走向洗手间洗手,满脑子都在想“待会要告诉妈妈考试有多难,哪些题是以前不会做现在会了的,...”。
小故事到这里,你应该可以感受到小A的情感变化,忐忑回家,被爸爸的话说的无地自容,却又在妈妈的鼓励里找到了更多的动力和自信。
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明明很关心孩子,却表现的只关心了成绩;明明孩子有进步,却只看到了别人更好的结果;
这里,分享以下几点建议:
1.多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学会分享情感。
2.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给予孩子能理解的解释,且要保证事情的真实性。
3.利用孩子的同理心或者英雄主义,向孩子表达你的期望。
4.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进步点,细节化的去夸奖孩子。(不只是说:“宝贝儿真棒”,而是说:“宝贝儿,通过你的努力和认真,你考试取得了进步,真棒”。把孩子好的行为具体化,才会帮助孩子找到自信)
5.鼓励孩子去尝试,尝试的勇气有时候比失败或成功的结果更重要,家长需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方法引导(注意:仅仅引导,不是直接帮孩子做,或者告诉答案。)
6.不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孩子的不是,学会尊重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长大后,孩子才会去尊重别人的自尊心。
总得来说,教会孩子思考,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且善于发现孩子与自身相比的进步,尤为重要。一个有思维的孩子,才是有灵气的孩子,她会对你说不,她会有你想不到的行为,但是,请尊重和相信你的孩子,因为她是独特的,她是渴望优秀的,给孩子多一分的耐心、支持和鼓励,相信自己你的孩子一定不比别家的孩子差,当你的孩子不再害怕尝试,勇于面对错误,相信有一天,你突然回头,孩子定会给你一个惊喜。
二.好孩子不是绝对的,请尊重孩子的不完美
在生活中,经常听见家长讨论别人家的优秀孩子,语气中充满了羡慕,或许此时在你的头脑里面又闪现了那个优秀的孩子的各种优点。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也能经常听见孩子在悄声的说着,别人家的好爸爸,好妈妈。或许是别人家的爸爸妈妈给买了什么玩具,也可能是别人家的爸爸妈妈经常带着去哪里玩(没错,在现在这个时代,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甚至都可能是个奢侈的事情),说到这里,可能家长您会想,平时那么忙,都忙着给孩子挣奶粉钱呢,哪有那么多时间陪孩子,如果可以谁不愿意陪孩子,给自己的孩子她想要的呢?可是,现实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无论孩子还是家长,我们都有道不出的无奈和用不完的借口。
对于孩子,父母给的再多,孩子都会不满足;对于家长,付出的再多,始终觉得亏欠。
我们首先要做到的的,是减少玩手机的时间,保证至少一周一次的亲子互动,多从自身找问题,抛下你作为父母的威严,和孩子聊聊天,和孩子共同成长;不然,也许有一天,你的孩子会像你嫌弃她那样来嫌弃你。没有完美的家长,也不会有完美的孩子,请尊重你孩子的不完美。
三.不盲从
孩子毕竟年龄小,思想不够成熟,对于孩子的一些基本要求,是需要满足的。但是不要因为对孩子的宠溺,或是亏欠感,就任性的给孩子一切她想要的东西,有时候物质思维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但是放在孩子身上,是不合适的。试想一下,如果你和孩子之间,只剩了物质交流,你老了以后,孩子除了学会把你扔在养老院,偶尔买个东西看望,还会学会什么呢?
教会孩子分辨是非,学会勤俭和感恩。不应该肆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也应该让孩子感受一下,挣钱的不容易,学会体谅父母的付出。
比如说把孩子的努力物理化的表现出来,和孩子一起做一棵手工树出来,粘在或者放在显眼的地方,然后告诉孩子,每一次如果她做了什么事或者达到了某个目标,我们就一起贴一个苹果,等苹果树收获了20个或更多果实,那么爸爸妈妈就可以满足小朋友一个愿望(可以是买玩具)
四.请还孩子自主的能力
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里面的小孩子就是宝,谁都想把自己家的孩子放在手心里,宠着,爱着生怕哪里磕着碰着。
孩子刚生出来,所有人都为之高兴,鞍前马后。孩子渐渐大了,会走路,喜欢爬楼梯了,家里人都给抱着,或者是紧紧握着小朋友的手,孩子便没有了自我尝试和锻炼的机会。孩子两岁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全部跟在孩子身后:“宝宝乖,来吃饭”。转眼间,孩子四五岁了,该上幼儿园了,发现孩子不喜欢吃饭,不会穿衣服鞋子,离开家长要哭,于是担心了;接送小朋友上学的时候,怕小朋友累着了,帮孩子拎着水杯,帮孩子背着书包,屁颠屁颠在孩子身后走着,心想孩子今天吃饱穿暖没?孩子七八岁了,还是什么都不会,什么培训班都没办法坚持的时候,全家人都急了:“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啊,又懒,又笨,还什么都不会!”于是,后面有了争吵,您发现,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和你分享了。你也变成小时候你最讨厌的那类家长,唠叨,凶恶。
其实孩子,一开始,是什么都想自己做的,也能做的很好,只是渐渐习惯了“别人”能帮自己做,也就开始懒得做了。更可怕的是,孩子不仅不会自理,还失去了承担责任的勇气,无论学习,还是成长,那是孩子自己需要经历和探索的过程,孩子弱小的肩膀只是一时的,不要心疼,该自己做的还是该自己做。
五.您的孩子可能正走在矫情的路上
之前兴起了一个说法,‘儿子要穷养,女儿得富养’,于是,大多数家长就按自己所理解的穷养,富养,不顾一切的带着孩子‘穷或富’。我们总能耳熟能详的一句来自妈妈的话:“老师,我们家女儿,从小就富养,在家从来没有人批评过她,她想买什么我们就买。希望老师多关注鼓励我们家女儿”。在这里,我不想过多的去评论正确与否,只想分享我理解的含义。
无论是穷养还是富养,我想都是建立在精神上的,无论家庭贫穷或是富有,孩子们都应该学会保证自己的精神富有,不盲目攀比,不沉迷物质,会享受生活,会付出,会爱与被爱,会坦然接受成功与失败。
每一个孩子将来都会成为社会人,也就意味着,最终会进入社会,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她要面对社会的不公平,她要受一些委屈,她要经历被拒绝,被否定,还要经常被忽视,那个时候的她,是否能坦然面对?是否能避免做出一些极端行为?这取决于你的孩子曾经是否接受过正确的心理、行为引导。看到这里,希望家长,可以开始学会让孩子感受到一些浅浅的世态炎凉,不要为了孩子没有被老师过于关注,就单独找老师求多关注(只要老师有公平的关心就够了);不要为了您的孩子被欺负,就穷凶极恶的找对方家长理论(让孩子想想解决办法);更不要因为孩子被拒绝而哭,就大费周章的求孩子笑(孩子哭,有时候只是一种情感释放,也可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写到最后,想到了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如果你是孩子,如果那是你的孩子,送给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教会孩子真善美,这决定了孩子,能否能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