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写炸裂人心的大文章,就像一个朋友一样,和大家聊聊自己的经历体会。
我读大学的时候,曾偏执地相信读书好、踏实肯干,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嗯,我那个时候,是极度地风险厌恶者。我想当然地以为,名校毕业、奖学金这些象牙塔内的出色表现自然地转化为社会上的成功路径。那些不安分的、打理自身事业的弄潮儿,在我看来,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中。
进入社会后发现世界原来不是这个样子。按部就班的结果只能是随波逐流。在别人设计的游戏规则里追赶,疲惫不堪。
大学——就业——晋升——退休,这条路上塞满了各路精英,更可怕的是,游戏规则是不透明的,你硬件条件全方位碾压,全力以赴,也及不上熟人间的一句推介。
你勤勉尽责,呕心沥血,在别人眼里也只是理所当然。这个游戏规则不合理之处,在于到最后只有1%的精英才能站到金字塔的顶尖。它从没有一个机制,让那99%的人分享利益。
职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去的地方,但这也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地方。在费尽心力的职场红海里搏杀,才是把自己的前途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中。
我开始思考,要为自己而活。
我想到了投资这条路,因为一方面我的本职工作投入时间不多,收入不差,我不舍得放弃这份现金流。另一方面,投资前期投入巨大,搭建框架体系费心费力,但所有的知识结构都是可以正向积累,积极反馈。
认知和洞见积累起来的知识复利是十分可怕的。投资这条路的高光时刻可保持到50、60甚至70岁,是可以贯穿一生的副业。更棒的是,投资可以与日常工作并发,你做好一个决策,下注,然后就不用再投入精力,让它自我生长即可。
我开始研究各种投资,一开始是股票,我05年就进入股市,经历过N轮的牛熊,赚过不少钱,也有亏损过。我的财经金融背景不错,对于配置组合、公司估值、行业研究也有一定认知。而且我有一大批师兄弟,在金融圈混,有的还做到了新财富的前三名,可以说在股票上我的专业能力是胜过大部分网友的。
但是我还是放弃了这个市场,因为这是个极度不公平的市场。中国股市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股市,有扭曲的生态链。它从不以保护投资者为目的,它的建设目标是保护国企股东利益。每到国家有重大融资需求的时候,比如股份制改革,工农中建和中铁要上市了,牛市就来了。但是国家的强刺激只能持续一两年,重大任务完成后就是一地鸡毛。
至于那些大资金内幕消息、突击入股的不正当竞争,我平时和师兄弟们吃饭聊天时,都是耳熟能详的事情。股市这种低门槛,却又高度不确定的市场,实在不是投资好去处。
2007年买的第一套房,改变了我对楼市的认知。那是中环外的一套二房,当时首付了20万,总价100万不到。买完之后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机,房价跌了10%,坦率地说心里是有些忐忑,那时外部有百年一遇的危机,国内有不遗余力的调控打压,民间有谢国忠的疯狂看空。
三人成虎,每个人都说要跌,是会改变预期的。可是调控不到一年以后,经济不景气,大批农民工返乡,民间开始出现不稳定的声音。马上国家开始空翻多,总理的话术从“房价远远没有调控到位”转变成“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叠加各种刺激,房子很快就涨回来,到了2009年的时候,那套房子已经翻倍了。
这件事情,让我顿悟,原来房子是得到国家背书的利益共同体。从大的方向讲,楼市背后是经济,经济背后是就业,就业背后是稳定。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发生的大事告诉我们,在中国稳定压倒一切,而这个抓手就是经济,切入点就是楼市。从小的方向讲,我们买的只是房子,房子下面的土地依旧是国家的。每套房子就是个公司,国家是大股东,你是小股东和高管。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绑定在一块,没有比这个更放心的事情了。
之后一些年,陆续买了些房子,技术也在得到不断提升。刚开始买房的时候,觉得选房淘笋是关键,郊区次新、市区老破大的估值,顶复、一复底的认知差价,看上去是如此牛逼;但是越买到中后期,发现融资杠杆、房票贷票的组合安排是更重要的。通过融资安排产生的绝对收益,比相对收益重要得多。
一套400万的房子,买的再笋300万,涨一倍,只有500万的利润。但是如果通过某种资金安排,买下800万的房子,即便是房子买的不笋,涨一倍也有800万的利润。
这当中涉及房产周期、金融技巧、融资节奏、流动性管理、房产配置的组合,实在不方便线上展开,需要在线下详聊。这些才是高阶买房路前进的方向。
2017年2月,我开始投入精力自媒体写作。
初衷是想分享记录自己买房路上的一些经历,没想到微博挺受欢迎的,微信也慢慢有了起色。
这一年虽然辛苦,但也是快乐的一年,通过自媒体认识了好多大咖,在不断交流中微观实操技术快速提升,原来很多想不明白的套路,头脑风暴一下,豁然开朗。
更有意思的是,有幸得到粉丝们的支持,也慢慢对市场需求有了新的认知。在和大家交流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所有关于房子的话题,都是出于生活的热爱,成为更好自己的寄托,不甘于平庸的奋斗。
每一个粉丝的评论和提问我都会认真阅读,在这些文字里,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我也为自己能提供点帮助感到由衷的高兴。
说句心里话,微信微博带来的收入比起买房收益,根本不值得一提,我写文章更多的是给自己带来帮助人的快乐。
2018年,我会更多地发力微信,微博也不会落下。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我也会推出一些更接近落地实操的互动。
命运总在不经意间改变,可谁又知为了那一刻,我已修炼多年。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经营自己,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