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众号“铃鼓先生”,来自于鲍勃迪伦的歌曲《Mr.Tambourine Man 》。
前几日看有篇文章写到:鲍勃·迪伦曾亲口说出,之所以创作出《铃鼓先生》,是受了费德里科·费里尼的电影《大路》的影响。[1]
《铃鼓先生》是我至爱的音乐,《大路》是至爱的电影,没想过它们有何联系,不曾想竟有如此因缘。
两者表现形式完全不同,一种用表演和画面,另一种则是文字和声音,但却有着某种共同的内核。正是它,激励艺术家创作,引起读者共鸣。
写作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对电影和音乐的分析,试图抵达内核。
流浪
两者共同的主题是流浪。
鲍勃迪伦早年作为民谣歌手,生活中边流浪边演出,期间创作的很多歌曲是写给流浪汉的,比如名作《like a rolling stone》。
歌曲《铃鼓先生》是两段式旋律,重复四遍。副歌歌词重复,表达对流浪的渴望。主歌歌词每遍不同,意象灰暗,按层次递进,不断加强疲惫悲伤的感受,直到狂乱神秘的景象。最后以副歌总结,依然渴望流浪。副歌部分最为精彩,歌词如下:
Hey! Mr. Tambourine Man, play a song for me,
嘿!铃鼓先生,请为我弹奏一曲
I'm not sleepy and there is no place I'm going to.
今晚我毫无倦意,也无处可去
Hey! Mr. Tambourine Man, play a song for me,
嘿!铃鼓先生,请为我弹奏一曲
In the jingle jangle morning I'll come followin' you.
明天清晨,我将在你那叮当的铃鼓声中随你而去
电影《大路》讲述了两个小人物流浪的故事。他们是街头卖艺者,流浪马戏团,需要奔走于乡镇之间演出才能养活自己。导演费里尼自述,在拍摄前脑海中便有着这样的景象和感受——身着五彩破烂衣服的小鼓手杰尔索米娜,后面跟着巨大阴郁的男人赞巴诺,在乡间小路上流浪,加上悲伤的小号声,有一种美丽而又残酷的童话氛围,如此摄人心魄,却又黯然神伤。[2]
流浪艺人赞巴诺向杰尔索米娜的母亲买下了她,充当助手和女人。赞巴诺教索米娜打鼓表演,两人开始街头卖艺。赞巴诺粗暴无情,索米娜逃走却被捉回。他们碰到走钢丝的“傻瓜”。“傻瓜”心里爱索米娜,但索米娜却意识到自己爱着赞巴诺。因为赞巴诺误杀了“傻瓜”,索米娜深受刺激,变得疯癫。她病情加重后,赞巴诺抛弃了她。
几年后,赞巴诺无意中听到索米娜曾经吹过的歌曲。向人打听,发现她已经死去。
晚上,赞巴诺喝醉酒,独自走到海边,失声痛哭。
《铃鼓先生》中那些悲伤阴郁的意象几乎都来自电影《大路》中的场景。古老萧条的街道、游荡徘徊的人们、衣衫褴褛的小丑、追逐影子的男人、黄沙的圆场和海水,这些都可以在电影中找到。
与歌曲不同,《大路》中的流浪令人心碎且悲伤,以杰尔索米娜的死亡和赞巴诺独自在海边哭泣结束,是彻彻底底的悲剧。鲍勃迪伦则在歌曲中加入了自己的看法,虽然遭遇疲惫不堪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但仍然渴望着流浪。鲍勃迪伦在主歌最后一段写道:
带著一切记忆与命运,一齐潜入翻涌的波涛之下
且让我忘记今日
直到明天来临
忘却悲伤,开始新的流浪吧。这些歌词似乎在安慰赞巴诺,也安慰着为《大路》感动悲伤的我们。
杰尔索米娜的哭声
《大路》的灵魂是女主角杰尔索米娜,一个疯癫而又温柔的小女孩似的女人,由费里尼的妻子茱莉叶塔扮演。[3]
电影上映后,费里尼和茱莉叶塔出门逛街,被骑摩托的飞贼抢走手提包。费里尼去警察局报案,警察回应说“你知道罗马每天有多少皮包被抢吗?”。第二天,包很意外的被寄了回来,里面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杰尔索米娜,请原谅我们![4]
杰尔索米娜如此深入人心,甚至感化小偷。她先感动了意大利,然后是整个世界。《大路》拍出来后,接连获得威尼斯金熊奖和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侯孝贤在电影节看完后,深受感动。之后电影被引入台湾,引起很大反响,邓丽君专门写了一首歌——《杰尔索米娜的哭声》。
为什么我们会对杰尔索米娜感动不已? 主要因为演员茱莉叶塔,她的表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茱莉叶塔的脸很奇特,圆得像颗洋葱头,有点难看,但表情丰富。她笑起来很温柔,令人如沐春风;难过起来,又好像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费里尼拍摄初衷是因为茱莉叶塔。
费里尼自述:是什么让我发现了它?(指这部电影)首先,我相信是茱莉叶塔。我老早就想为茱莉叶塔拍一部电影了。我觉得她是一位特别适于直接传达小丑的惊愕、狂喜和可笑的忧郁的女演员。[5]
这种特质,正好符合杰尔索米娜的性格。她天真好奇,却境遇悲惨,爱上赞巴诺这样粗暴的男人,从未被他温柔相待。她只能自怨自艾,却被身边的小孩、花、他人演奏的音乐感染、重新开朗起来,对赞巴诺抱有希望。
观众深深地关切着杰尔索米娜,心情随着她忽高忽低。电影开场的悲伤气氛挥之不去,索米娜一次次被打击,直到在傻瓜的开导下,重新认识自我的存在,才变得开朗起来。此后命运急转直下,“傻瓜”理解她,爱她,却死在她眼前。她发疯、被抛弃,然后死亡。
歌曲《铃鼓先生》中“我”的形象,双脚打上烙印无法动弹,手脚麻木,困倦不堪,但渴望流浪。这像极了一次次被生活打击的索米娜,但她也仍然有着自己的渴望。她会随着小号声边走边跳,会模仿歪脖子树,会被大自然吸引想种些番茄,也会被宗教游行和走钢丝表演吸引。
索米娜内心真正的渴望并不是流浪,而是爱。索米娜多次向赞巴诺表达爱意,却总是遭到无视。她对爱的付出总被伤害。她的命运正如她经常吹着的那首小号曲一样,悒郁悲伤,仿佛在哭泣一般。
赞巴诺的爱无能
赞巴诺讲究实际,几乎没有感情,“傻瓜”说他是像狗一样的野蛮动物。他的生活中不需要爱。他只需要索米娜做好自己的助手。对于索米娜的爱意,选择无视或者嘲笑。索米娜发疯后,他出于实际考虑抛弃了她。
赞巴诺有点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汤姆,有着残酷的身体和灵魂。他们任凭喜好做事,一旦出现问题,出于自私考虑往往逃避责任。赞巴诺抛弃了索米娜,他必然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汤姆嫁祸盖茨比,对盖茨比和旧情人的死没有丝毫愧疚。
赞巴诺实际上是爱无能。“傻瓜”对索米娜说,赞巴诺或许爱着你,只是他不说出口。我觉得赞巴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爱索米娜。他凭本能做事,他的生命中似乎没有女人爱过他。面对索米娜,他本能地退缩。这正是爱无能的表现。直到最后,当他得知索米娜的死亡后,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对索米娜的爱,他的感情才终于爆发出来。
赞巴诺最后在海边孤独地痛苦,让人意识到他不过是个可怜人而已!
傻瓜与铃鼓先生
电影中的“傻瓜”是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他在表演中带着天使翅膀,他对于索米娜来说也仿佛天使一般。天使的意象在费里尼的其他电影中多次出现,比如《浪荡儿》中的天使雕像。它象征着纯真美好,会给电影中的人物带来希望。
“傻瓜”第一眼便喜欢上了索米娜,才会去给赞巴诺捣乱,教索米娜吹小号。他对索米娜说,“不要认为自己很没用,即使是一块石头都自有它的用处”,开拓了索米娜的视野,让她重新对生活充满希望。
“傻瓜”等同于“铃鼓先生”,他们都仿佛先知般的人物,给人们带来希望。整个故事中充满悲伤的意象和情绪,它们的存在仿佛黑暗中的一道光线。
有关马戏团的童年往事
《大路》讲述的是流浪马戏团的故事。导演费里尼一生迷恋马戏团,他的大部分电影有着马戏团的痕迹。这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小时候被马戏团吸引,离家出走跟随马戏团四处流浪,直到被亲戚发现,强行拖回家。他与马戏团之间有很多故事,这一切后来被他放到《小丑》这部纪录电影中。
我童年时看过流浪马戏团的演出,再次看到却在电影里。
那年夏天,我转校到新的小学。学校旁边一大块空地,有各种活动聚集。一年到头,会有露天表演,商家促销活动,彩票抽奖甚至打架斗殴。这一切都让年幼的我兴奋不已,而最期待的,是每年一次的马戏团表演。
马戏团如期而至。他们在空地上扎起巨大的帐篷,将运来的狮子、猴子、马、骆驼等动物笼罩其中。遮掩完了,便在外面竖起栅栏,开始卖票收费。表演会持续好几周,直至几乎县城的人都跑去看了,才会收拾行装,去下一个县城。
那个炎热的周末下午,我手心攥着5块钱纸币,挤进拥挤的人潮,穿过连绵不绝的摊位,有卖甘蔗、卖棉花糖、卖竹筒饭、卖新式厨具等等,这才来到马戏团的入口处,买票进场 。
掀开帆布门帘,里面宛如圆形剧场,在黑暗中找地方坐下。节目已经开始,有一只狮子在打哈欠。它卧躺在舞台中央。在驯兽师的驱使下,会懒洋洋地转个圈,向观众致意。很多节目只有个模糊的印象,有小丑,有空中飞人,有奔马...时间很快过去,当我走出来时,外面的阳光刺得睁不开眼,天气好热。
之后空地被改造成广场。马戏团每年继续来,却都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初中后,还听过一件趣事———那只懒洋洋的狮子竟然跑到大街上。当时的场景,是人们争相恐后奔离马戏团,巨大的帐篷被撕裂、倾斜,像降落伞一般缓缓落在地上,拖着撕碎的帆布和弄坏的拉绳。告诉我这件事的人说,他看到卖甘蔗的伙计拖着甘蔗在街上狂奔,边跑边叫。当时正好在学新概念英语,里面有篇文章叫《A Puma at large》,讲述美洲豹从动物园逃到原野,可惜马戏团的狮子很快就被人抓回去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流浪马戏团如露天电影一样消失得了无痕迹,生命中再难遇到,只能在记忆中寻找。或许,它偷变了模样,变成了流浪的民谣歌手,同样四处流浪和演出,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希望。
总结
《大路》的内核是爱,索米娜对爱付出却被伤害、赞巴诺是爱无能、傻瓜的爱是善意的。《铃鼓先生》的内核是流浪,表达对流浪的渴望。歌曲和电影有多处呼应之处,甚至对电影作了回应。在最后的海边黄沙场景中,它安慰着赞巴诺,忘记今天吧直到明天来临!
费里尼说过,他的故事更为深厚的主题是:悔恨、乡愁、遗憾、失去的纯真、对一个人与人彼此信赖的清澄世界的悲观期望,还有所有这一切的不可能及错置。即使这样,他也总不忘在自己的电影中加入些希望,如经常出现的天使意象。在《大路》之后,他拍摄了同样由茱莉叶塔饰演的《卡比利亚之夜》。这一部同样悲伤的电影,却有个温暖的结尾。卡比利亚在被人欺骗几乎自杀之后,突然从树林里蹦跳出几个青少年弹着手风琴,似乎在安慰着她。[6]
鲍勃迪伦的大部分歌曲,总在揭示社会和生活的残酷真相,这也是他歌曲中的力量来源,典型如《like a rolling stone》和《blowing in the wind》。《铃鼓先生》同样如此。在揭露真相之后,迪伦在歌也不忘安慰我们。
《铃鼓先生》和《大路》的相同之处是流浪与爱。它在提醒我们,虽然生活如此艰辛,但不要忘记流浪,也不要忘记爱。
注释:
[1][4] 引自民谣歌手钟立风写的文章《忘记今天,明天已来临》
[2][3][5][6] 引自导演费里尼的自传《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