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莎莎
今年年初,共享创业浪潮开始涌现。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相继出现在大街小巷,甚至连共享马扎也粉墨登场,虽然最后被当成一个笑料。
然而,就在各种共享产品走入人们视野的同时,一些昙花一现的产品也正在黯然离场。
10月11日,共享充电宝企业“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并收回所有充电宝设备。乐电并非首家停运的共享充电宝企业,此前已有河马充电退出市场。另外,在今年9月,获得光速中国A轮领投的“Hi电”,曝出变相裁员的新闻。
相比共享充电宝企业“部分退场”,共享电动车企业几乎“集体退场”。自今年1月,共享电动车首次亮相成都因不符合交警管理规定,被撤回厂家之后,北京、杭州、深圳、广州、郑州、南京等城市的共享电动车都面临着被“约谈”或“叫停”的尴尬境地。
同时,共享雨伞也不断被曝出叫停新闻。今年5月24日,上海市民表示在陆家嘴看到多把共享雨伞挂在人行道的栏杆上,但25号下午,其中一部分被城管清理。6月22日,杭州投放的800多把共享雨伞,当天便惨遭“下架”。
共享充电宝行业进入洗牌期
共享充电宝共有三种主流模式,一种是以街电为代表的小柜移动共享,适用于餐厅、KTV、酒吧等场地。与之相类似的是,以小电、怪兽充电为代表的桌面固定模式,用户不需要押金,坐下即可进行付费充电。此外,还有一种是大柜移动共享模式,一般适用于火车站、大型会展、机场等人流密集地。
街电负责人表示:“在共享经济这条赛道上,一旦行业进入成熟期,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这是单车和充电宝等行业都要面对的。”某种程度上,乐电和河马充电在共享充电宝领域的黯然离场暗示了该领域已经进入洗牌期。那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节节败退的企业都经历了什么?
对于小柜移动共享和桌面固定模式,首先是充电宝急需使用的场景问题。一方面,目前大多数人出行都备有充电宝和数据线,故相对共享单车等产品,共享充电宝的使用率较低。而且,多数商店具备电插头设置,只要顾客携带数据线,便能解决充电问题;即使顾客未携带数据线,也可以向商店前台借用数据线。可以说,低频使用是共享充电宝与共享单车最大的差别。另一方面,从商店的角度来讲,一位TMT领域投资人表示:“餐饮商家(尤其是正餐类餐饮)并不希望用户在店里待的时间过长。”对于这些商家而言,共享充电宝并未给商店带来利润,甚至并未带来粘性和增加复购率,这也造成了共享充电宝企业推广的难度。
对于以来电为代表的大柜移动共享模式,基于大场景,场景粘性和用户复购比率也同样不高。
街电负责人表示,洗牌趋势符合预期,但是洗牌的速度和规模比预计更快。
共享电动车结局为何如此惨淡?
在共享经济领域,多数共享电动车企业可谓是“昙花还未一现”,便匆匆离场。让人们不解的是,为什么共享单车能坚持下去并且盈利,而共享电动车的结局却如此惨淡?
政策因素是首因。在当前“禁摩禁电”的大趋势下,共享电动车违背部分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则。一方面,市场上的共享电动车大部分没有脚踏板,属于轻便摩托车范畴。而部分城市限制这类机动车出行。比如深圳市区内90%的道路没有非机动车道,交通部门多数会禁止共享电动车投放。另一方面,我国部分城市要求电动车必须持牌上路。而市场上的共享电动车却忽略了这一规则要求。
其次是安全问题。电动车车型较大,车速更快,对用户来说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成年人骑电动车上路,发生危险概率都高于自行车,更何况,如果用户是未成年人,将更加危险。所以,共享电动车若想长久安全地发展,更需要考虑安全问题,探索实行身份认证,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等措施。
最后,与共享单车相比,用户使用共享电动车属于急需。加上电动车成本高,使用价格高昂,都限制了共享电动车的发展。
共享雨伞:还需进一步节省用户使用成本
共享雨伞有“有桩”和“无桩”之分。“有桩”即在固定地点,雨伞排列整齐锁扣在“伞桩”上。
“无桩”雨伞的一个首要问题是,用户将雨伞随意乱放。没有固定位置,用户用完雨伞拿在手中不方便,自然而然会随手放置。这就导致雨伞可能会被放在路边栏杆上、商场、树上,甚至更隐蔽的地方。这一方面破坏了城市市容,共享e伞在杭州投放的五万把雨伞正是存在这个问题,才被城管全部收走。另一方面,给下一个用户带来使用不便,丧失了共享雨伞的意义。
其次是技术存在漏洞,用户记住密码之后就可以无限免费使用。用户在第一次使用过之后,只要记住密码,下次就可以不用进行支付、不用押金免费使用。如果用户在归还共享雨伞之后忘记拨乱密码,也会造成下一个用户在可以不用进行支付的情况下使用共享雨伞,而费用则由上一个用户支付。
伞桩式共享雨伞可以增加广告投放,提高收益来源。但,成也“桩”,败也“桩”。
第一,“伞桩”的设计成本相对较高,导致此类共享雨伞对资金要求较高,共享雨伞的造价成本或许还没有桩的成本高。拿魔力伞来说,每台终端设计成本约为7000元,而每把共享雨伞的成本大约只有30元,而没有“桩”的OTO共享雨伞成本只有25元。同时,一个桩一般只能放置几十把共享雨伞,比如JJ雨伞的雨伞柜就只能存放二十几把共享雨伞。
第二,由于有桩式共享雨伞要求在固定地点换取雨伞,给用户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一方面,用户还伞时必须到固定位置才能还伞,归还成本较大。另一方面,用户还伞时如果发现“伞桩”中挂满了共享雨伞,只能再继续去找别的空雨伞柜还伞,无形中又造成了另一轮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如此一来,除了金钱成本,用户无形中多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成本,用户体验直线下降。
共享创业如何克服企业发展痛点?
作为社会创新的重要成果,共享经济的发展,是这个时代的幸运。然而,在这一轮的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是泥沙俱下,撇开共享马扎这样脑洞大开的笑点,共享经济创业若要成功,有几个要点不得不注意。
首先是政策风险。共享电动车就是未和政府充分沟通的典型反面教材,刚投放市场,就被“约谈”、“叫停”。还有前段时间热门的共享睡眠,在明显的政策风险未解决的情况下,企图打擦边球,只能注定草草收场。
其次是必须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并切身为用户设计好的产品体验。脑洞大开当然也能在一些时候迎来投资,毕竟风口之上的故事都很美妙,但风停了,谁还在天上飞,退潮了,谁在裸泳,都将一目了然。比如,确定广泛的用户需要,针对用户需要精准投入;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减少用户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等,都应该考虑在内。
再次,是技术的迭代。不断进行技术研发,突破技术障碍,将使用步骤和程序简洁化,降低使用成本,增加安全性等。很多时候,不是脑洞开的不够,而是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