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写于2013年4月19日,看应是受命要写个总结,叛逆之心日渐增长的作者便写了这么一串来“交差”了。文章本无甚意思,还暴露了作者的身份,这里依然拿出来,除却此前说要将曾发出的文集于此外,更要说明的是2013年对作者而言很不平凡,足以改变人生进程,而写就此文之前事正是这段历史的开始。
似乎这样的做法是对的
大约也就那么一回事,本来口才就不好,选择师范时还曾被轻视过,自觉总还不会去害人的,因而本着最低的道德底线的内在驱动,还是在慢慢改善着自己。初中就不回首了,高中永远的46却也是没人来点播,自己也不会主动去找活人,总归还是那个理念,自己能理解的就直接消化了。总是认为事实也是如此一开口即为胡话,倒还是睁着眼睛自我头脑风暴,但最终结局也依然是一片混沌,此刻便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提醒自己不必再琢磨,“Follow your heart”这亘古不变的真理也就被自己给“做践”了。
思考完了,OK,说说具体的,这历史课,学者啊我们的老师其实都讲的很清楚,史学的那几种方法也总能耳濡目染有些皮毛,假大空是不能要的,我要做的,不左不右稍微主流。至于高中课本的知识点,处理方法我持保留意见。什么叫“保留意见”,从一接触这个词开始便有了一种天然的好感,今天总算用上了。我不赞成你的想法,也不反对你的意见,有个词 “顽固派”就是形容这个的,个人觉得这既不走中间路线又不是墙头草,挺好,挺好。
以下流程请勿吐槽,毕竟属于常规操作。
由于自划沟壑,和学校的老师们不亲,自然是不知教案为何物,待不日前一接触,自然亦是“施展”大陆大学文科必备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搜索引擎,广泛收集资料,如那个中学历史课程网,历史教学园地,虽然其中糟粕颇多,展示课件刺眼得要掩鼻而泣(自己的价值观是简约美),却也可能取得几个精华,浏览个遍后也就基本能有个主线了,要没有,就洗洗睡了下一个晚上再看呗。重点未定之时也还是有事儿可做的,把拷贝来的东西依然按教案的条理排列,三维目标全放一块,重点难点全放一块,导入全放一块,演示文稿摘录可能用到的材料、图片、表格又全放一块,若有心亦可细分。由于教材已是专题,对是史实不熟的本人来讲,还是要本大学的教科书置于案前方宽心,对于某一课,最好还是能找一两本专业学者的书来看,偷懒就找一本好了,比如讲“国共十年对峙”讲“解放战争”,杨教授《失去的机会》就不错,我的思路是从那来的。
想不到什么,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