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好友独自去东南亚旅游,她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复杂折腾的行程。整个旅途中自然避免了同行时小伙伴意见不合的尴尬情况,还结交了不少来自全球各国的新朋友。旅行结束后她意犹未尽的说道,虽然是一个人的旅程,但一点不孤独。
联想到之前微博上一度热门的话题,孤独的十个等级。
给身边朋友做了个简单调查,近七成人数前三条都经历过,而一个人的电影也不在少数。在校园中习惯于三五成群,工作中急于结交新同事,一个人的派对上迅速寻找新朋友。人们总是不停在寻找中、忙碌中匆匆而过。
我们似乎都害怕孤独,无法接受独处的时光。人本质上是一种群居动物,聚集应该是人类的天性。于是我们通过不断刷新存在感,从他人认可中寻找自我和安全边际。一旦独处,便不知所措,需要依赖各种电子设备报道的信息和世界连接,来缓冲时间的空白和不安。
其实,我们需要片刻的宁静,独处且安静的时光。
同事小罗是个登山爱好者,盛情难却下,和团队的同事们相约去登了黄山,她想再去看看冬季的景色,最终因为每个人体能差异,而放弃了登到最高峰欣赏冬景的机会。如若是一个人的旅行,没有了关注同行伙伴需求的压力,得到了自由安排项目和时间的权利,洽洽能够很好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判断。
独处的时间更利于我们思考。在庞勒的《乌合之众》中有一段写到,在集体的灵魂中,人们的智力和才干,以及因之而产生的个体性就消失了。异质性淹没在同质性之中。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主导。换句话说,群体的普遍集体意识会削弱个人高智力。工作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个现象,在团队人数较多时,普通职员会完全依赖老大给出的意见作为最终决定,长此以往团队会形成单一化思维,不利于公司和个人的发展。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周围他找不到他的同类。”
选择独处的时刻有更多自由的空间,空间给了个人思考的过程,而思考让每一个人变得与众不同,也许难遇见同行人,但独处是常态,也不必过分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