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CITYZINE的推文(2018.4.27):他们决定结婚时不讲道理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关于爱情的文章。我想从上面链接的那篇文章里学到一点爱情的皮毛。我想知道,结婚的那些人,是怎么培养感情的,他们的爱情有哪些不同,为什么都能成功。
首先,来看看,什么让两个人决定走到一起。
两个人是怎么在一起的?
该文章讲了3对夫妻。第1对是男生以照顾妹妹的方式跟女生相处,辅导女生考中戏,后来女生跟他告白了,他们小的时候是青梅竹马。男生先是觉得自己刚毕业一无所有,但还是承认了自己喜欢她。
“她说,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我说,喜欢。”
第2对是平时两人一直都是像哥们一样相处。后来,男生放弃了去澳洲读研,跟女生一起去了加拿大。
“我喜欢这个女孩,不能因为上学这么简单的事就放弃了。”
第3对是男生在一个音乐剧的排练上看到了主演的女生,对她产生了好感。后来有一次学校里有一个《非诚勿扰》的节目,男生当着150人的面,表白了。
“8号女嘉宾,我有话对你说。”
为什么,他们决定跟对方在一起呢?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4点:
1. 看很多事情都会一样
2. 互相了解,不陌生
3. 接地气,不装逼
4. 不作
首先,他们都愿意理对方。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如果一个人愿意放下其他的事情,来跟我们交流,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对于想把感情往更深方向发展的人来说,搭理对方,真诚交心,尤其重要。只要有一方,做不到这点,另一方付出再多都是徒劳。两个人都接纳对方,愿意交流了解,那么就真的在努力走进对方的内心。
其次,他们都不作。不作意味着,他们在处理问题时,都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两个人都把对方搁在心上,遇到问题,都会找一个对两个人都好的解决办法。
除此之外,他们都不喜欢装逼,不会显摆自己比对方如何如何厉害。不管两个人是恋人还是朋友还是什么别的关系,只要两人平等相处,就不会惹人讨厌。只要一个人开始显摆,另一方就会开始厌恶。时间久了,就再也不想跟那个一直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聊天了。
两个人在一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都能偶尔给对方制造一定的惊喜,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句句话戳中对方。两个人能够对同一件事产生相似的理解、感受,有共鸣。这一点其实真的蛮难做到的。如果两个人常常生活在不一样的环境之中,接受不同的思维影响,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就会产生偏差,就开始难以GET到对方的想法。当这个偏差大了,如果其中一个人放弃了,那么两个人都走不下去。
爱着爱着,怎么就不约而同,携手进入了婚姻?我们再接着分析他们。
什么因素推动了两个人步入婚姻?
1. 开始意识到,结婚对两个人的恋爱关系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2. 对方通过了自己设定的考试
3. 想要一起牵手未来的生活,有共同规划
4. 不管遇到什么,双方都确定不会离开对方
总的来说,就是,两个人都同意对方一直待在自己未来的人生中了,也都习惯了两个人一起生活的各种状态。
恋爱,其实就是一场考试。我们给对方设置无数的考题,这题做得我们满意,加分,不满意,扣分。在恋爱阶段,给对方打分,加加减减,到了可以步入婚姻的及格线了,就一起计划未来。婚姻就是白头偕老的一个承诺。
“未来就一起走吧,”
“好。”
下面的采访、提问技巧是跟密斯桃学到的。文章末尾会顺带讲一下,自己试着做自媒体的原因。
如果是我做关于“结婚”的访谈,我会这样提问题:
- 你们什么时候在一起的?
- 你们怎么认识的呢?
- 你们因为哪个点,决定好了要结婚?
- 你们有求婚吗?
- 你们在哪办的婚礼呢?
除了第2、3个问题稍微开放一点外,其他的问题都是封闭性问题!
作者“密斯桃”是这样提问的:
- 你们结婚多久了?
- 当时是怎么在一起的?
- 所以你们在一起是顺气自然的发生,还是戏剧性的那种?
- 一开始是觉得TA身上什么地方打动了你?
- (先讲一段《实习医生格蕾》的剧情)就有时候在那种特别日常,或者别人看起来很random的一个瞬间,你就会有那种god,I'm gonna marry this person的感觉。
在结婚这个问题上,结婚的时间点与时间跨度相比,时间跨度更重要,更容易让人回忆起自己认真付出了多久。时光让人变得温柔,“多久了”让人陷入开始回忆的温暖,让人更愿意继续交流下去。密斯桃一开始也采用了封闭式问题,或许封闭式问题经常用于开头,但是后面的交流一定一定不要再封闭!
使用你们开头,会让人觉得你跟他不是在交流,而是在单方面套话。而用“当时”开头,就先给了被访者一个回忆的进入点,对方就开始产生倾诉欲。帮对方找到倾诉的入口非常重要!
列举两种可能,使用很有想象力的形容词提问,带起被访者的情绪。引导一个人表达出情绪,这个人就真实多了!绝对不能直接问“当时是什么感受”,太突然,不亲近!
如果是问“你觉得对方怎么样”,这个问题会让人同时思考对方的优点和缺点,问题范围过大。单单问一开始打动自己的什么原因,就能让人又一次陷入回忆,幸福持续涌来。从一个小细节出发,让人知道如何回答!
采访者讲个简单的故事,可以放松被访者的情绪,同时让被访者知道我们很认真地听了他们讲的东西。讲了故事,把讲话的权利重新交给被访者。用陈述句替换疑问句能起到不一样的效果!
我为什么开始试着做自媒体?
最开始想做自媒体,是在18年刚开始的时候。当时是想先自己学着写软文,再教一个曾经跟我说想做微商的人,想跟她一起搞好一件事。后来,那个“微商”因为学习功课比较多,没有时间干那些别的,我也就没有动力去做这件事了。
18年4月下半月,我又开始想做了,而且真的付出实践。这次完全对软文没有兴趣,只想输出一些自己学到的东西,对身边的点滴的新的认识。同时,也想通过做自媒体,证明一下自己有写文章、排版的能力,方便以后找个相关的工作。
关于未来我的公众号怎么走,其实我已经有一些计划。现在的计划就是,每天都收集自己在思考的、想学习的东西,隔几天我就会把自己的收获写出来,跟所有人分享。这个分享一周至少有2次。
这篇文章其实给我自己挖了很多坑,我分析了很多,但是,没有给出改进的干货。当我未来,想到了或者从别的地方学到了干货,会填上这些坑的。
以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