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时学朱自清的《春》,写得真好,特别是写春雨那一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当时觉得写得真好,只是被老师逼着背,然后就硬生生地对自己说,这文章写得不好,不愿意背(尽管后来还是背会了,因为不会背不让回家)。
后来读唐诗,读到杜甫的《春夜喜雨》,里边两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春雨,写得更好,当时就认为这是天下写春雨写得最好的诗了,直到读诗读到中唐,发现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中的第一首,全诗如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塑像)
韩愈的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真把早春写到了绝处。
韩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但其主要成就是散文,不是诗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跟柳宗元并称“韩柳 ”,后人称他是“文章巨公 ”,是“百代文宗 ”。再后一些,人们将他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显然,散文写得没得说,清人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算是学古文最好的读本了,其中这四家里韩愈入选24篇;柳宗元11篇,欧阳修13篇,苏轼17篇,韩愈的文章写得有多好,可见一斑。
(天街小雨润如酥)
这首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的早春,这一年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虽然上任时间不长,但此时心情很好,因为此前不久,镇州(就是现在的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韩愈一番游说之后说服了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因此唐穆宗非常高兴,把他从 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这个时候,韩愈文章成就已经被世人公认,官职也做得不小,人生愿望基本达成,因此心情是非常好的,虽然年近花甲,他还是邀约他的好朋友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出外游春,张籍推托年老事忙,于是韩愈就写了两首诗劝他,这是第一首。张籍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因此这里说“张十八”。
这首诗写得平淡,诗的风格是清新自然的,自然到简直接近口语。我们以前说过,平淡作文做诗是出好作品的正确创作方法,韩愈自己也说:“奸穷怪变得,入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这是韩愈一生的人生经验,他把一切都视为平淡的,当然,写文章也一样。
(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这首诗里最经典的两句,天街,京城的大道,京城大道上空细雨纷纷,就像酥油(其实就是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远望去草色依稀连成一片,但真走到近前仔细分辨时却显得稀疏零星,像完没有了一样。大文学家韩愈是生活的有心者,他关心生活、热爱生活,他把春天的小雨比作奶油,而早春的草,远远望去虽然朦朦胧胧,是极淡极淡青青绿绿的一片,待走到近前,却基本看不到一棵小草,因为联成一片青青之色的草是稀稀落落且极为纤细的小草的嫩芽,远望一片青,近看却看不到绿草,这是诗人观察生活的的结果,也只有对生活细节观察入微的艺术家,才可能把早春的草色描述和表达如此准确。这两句是对早春景色的描写。
(画:早春)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才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时节。诗人对早春的景色赞叹完了之后,他认为,这种早春的景色比烟柳满城、繁花盛开的晚春更让人欢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早春的草,虽然稀疏,但却饱含水分,这些嫩嫩的小草虽然很渺小,却是春的使者,他们象征着春回大地,象征着万象更新,象征着生命和希望。已经走到生命暮年(要知道,韩愈一生只活了57岁)的韩愈对早春表达了他最诚挚的热爱,他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的人啊。
(小雨如酥)
老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但是韩愈说,春天最好的时节又在早春。他把视角集中在早春的草色,他用他诗的语言描绘出了常人易见而极难描摹的色彩,这种色彩,是远望淡素之极,近看却完全没有的色彩。课本上讲这一课时,有配图,但试问,又有哪位画家能画出诗中的色彩呢?
(课本里配的诗意图)
从“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到“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分别走到了他悲喜情绪的两极,这是韩愈晚年(一首52岁,一首56岁)写的最有代表意义的诗,当然,这两首诗也是韩愈一生所写诗歌中最知名的两首。不管是对现实的绝望而发出的叹息,还是对美满生活的歌颂,都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对生活发自内心的热爱,韩愈正是这样的人,否则他也不会成为一代“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