⒄随感十七——静待花开
昨天晚上,与孩子班主任通电话以来,心里一直沉重的很。马老师安排的作业,看着也是有气无力似的,不知写什么、如何写,思路一直打不开。
孩子的事才是真正牵挂我心的事,象一块巨石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儿子的事象抽离了我的魂一样,做什么都做不下去,干干这、干干那,都不长久,六神无主,心不在焉。干着这事,想着孩子的事,又怎能安心呢?好象做了什么丢人的事一样,走在外面,感觉比别人矮一头一样,好象别人的眼光在盯看着自己,如芒刺在背,好不难受。听到别人谈起孩子学习之事,心里是突突的跳个不止,孩子没考好,感觉好自惭形秽。心感觉象苍老了许多,愁啊愁,愁就白了头,一点不假。我写了很多,看了很多,读了很多,可是心里就是放不下这个心结。妻子也说我学的不少,就是不落地。我就象“杞人忧天”故事里的那个杞国人一样,用一种假想出来的担忧,让自己寝食难安,心中空落落的,就象得了抑郁症。
我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每次遇到不开心、不高兴的事时,就用看书转移自己的专注力,往往心中好受一些。这次也不例外,我看了一些宽心的故事,最有感触的两则禅师故事,令我心有稍安。与大家分享,也就是:
一则是:有一次,慧可禅师问达摩祖师:“我的心里很不安,请老师为我安心。”
达摩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上。”
慧可禅师想了好一会儿,说:“我已经找过,可是找不出来。”
达摩说:“好,我已经把你的心安上了。”
慧可禅师豁然顿悟,原来,自心本来就是安的,所有的不安,都是自己的妄加追求所致,一旦你认真去找,其实根本就找不出来,何来不安?
禅意就是:人的担忧和烦恼,往往要比实际情况大出好多倍,这样,就变成了一种不安的意识,心中不安,做事就容易彷徨,甚至许多人由此一蹶不振,抑郁消极。
此时的我就是心中不安,抑郁消极。
另一则是:有一位智贤禅师,在一次讲法的过程中,向众弟子问道:“有一个悟道的人,口衔树枝,脚无所踏,手无攀附,挂于万丈悬崖。突然,来了一位求道者问他佛法大意。此时,如若开口回答,就要跌落深谷;如不回答,则违背出家人慈悲开示的本分。这样的情形,他该怎么办?”
众弟子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
过了一会儿,一位弟子站起来说:“师父,我不知道他咬在树上怎么办,可是,我想问他,为什么要上树自寻烦恼呢?”
这个回答,让人恍然大悟,不禁莞尔。用嘴咬着树杈子,挂在万丈深渊,将自身无端地放在一个无比危险的情境当中,还要回答问题,可不就是自寻烦恼!
禅意就是:面对生活和未来,所谓的担忧和不安,到底是外在强加于我们,还是我们强加于自己呢?对名利不切实际的追求,对生活欲求不满的挑剔,竟让我们困顿不堪。
读着故事,想着妻子,念着儿子。孩子也是想学好的,只是习惯不太好,可喜的是有转变的心;妻子心中也一定比我更加着急,她坚信自己的孩子,坚信一定能静待花开。一个“待”字后面要忍尽多少血和泪,要历经多少次心的煎熬,要饱含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渴盼,脸上带有苦涩的笑靥,头上悄悄爬上了白发,心也自我安慰地坚强,只盼着那一刻的“花”开。我能理解妻子心有撑不下去的坚强,我还在抱怨她、挤兑她、挖苦她,都是自己不够成熟、格局不大的表现。过后心中很是惭愧、很是难过、很是后悔。妻说我学了不会用,学了也是白学。在昨天的落地实修课上,妻写到“知道了,更重要的是做到才会有效。做到才会更有力量,知道~做到~得到,做自己人生的导师。”与妻相比,我有很大的差距。知的不少,就是关键时间做不到,就是管不住自己。天既不会掉下来,地也不会塌下去,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止境的人生欲望之中,对虚无不实的担忧,为儿子未来而不安,其实都是自讨苦吃!
人只要能回归落实到生活的本身,接纳自己,实现自己,就可以生活得安然自得。安适的情怀不是追求来的,不安的心也不是外面能强加给自己的。我要向妻子学习静待花开,关键要修好“待”的心。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心若动,说的再好,一切免谈。
2018年5月9日17:55 陈涛 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