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看到,很多朋友分享了这段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进度条,你应该按照自己的速度走,不必因为别人的进程而扰乱心计。”
这对于现在的我无疑是有启示意义的。硕士毕业一年后,不断听到和我年纪相仿、甚至比我还小的年轻人“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毕竟是生活在现实空气中的人,说不急未必显得太清高矫情。每当听到身边人在褒奖按照社会惯常标准定义的“成功人士”,我也不免好奇,别人眼中的我,到底是勇敢还是叛逆,或者我根本不是一个让人注目的人。
本硕读“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时,听多了看多了专业价值不被承认的案例。一路走来身边有太多的人从“非专业”走向“专业”或者试图走向“专业”。其实汉语传播根本没有国内新闻上渲染得那么广泛,大部分学习者只是一时好奇而浅尝辄止,真要被丢在中国不是身体语言与手势表情起飞、就是十有八九被饿死了吧。
所以在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一度觉得自己也要换个领域来试试才算不枉费来时间走一趟——直到我看到之前在CLI的同事Alex写的一篇文章,才可能大致改变了一下主意。说点题外话,那篇文章的开头写得非常有画面感,Alex在丽江一边喝咖啡(或者是一边泡着妞?)一边写作,真是惬意。
Alex也是一个喜欢旅行喜欢挑战的人,在此忍不住要把它的开头留下来,“Sitting in a cafe above the old city of Lijiang, it’s easy to think broadly about life. Here, the high altitude cools the air and dyes the sky a deep blue. The buildings below crowd together and create a sea of tile, brick, and clay. The mountains loom over the scene from a distance, beckoning the more adventurous traveler.”
文章的主题和“人生目的”有关,建议从技巧、位置(有点儿类似“同龄人压力”吧,人都是渴望赞同的)和关系这三个方面来着手寻找人生意义。有时候人生的际遇就是这么奇怪,如果不是身处此时此地,我断然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翻出这篇文章来看,因为就“技巧”这点而言,它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如果我尝试一个新鲜领域,的确我是可以为自己增添一种可能性,或最后还是回归“本行”未可知。但换领域尝试的那几年,就不能用自己的技巧为社会做最大贡献了。既然一路学上来又刚刚摸索出一些门道,如果不是很讨厌,还是可以一路坚持下去的,我爹就说但凡一件事坚持十年,你总会成功。
文章里还提到了奥普拉的一篇演讲,点进去我顺带在YouTube上看完了她的一个关于这个主题的访谈。惯常情况都是她采访别人,难得有她被采访的时候。她说“每天早上醒来时明白自己的人生目的,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一件事情”,虽然现在依旧像无头苍蝇般乱转,想眉毛胡子一把抓,但至少不那么迷茫了。
因为孔院的同事下周离任,今天和她一起去了学员都是小朋友的舞蹈班进行交接。小朋友的眼睛都是纯真无邪的,你也不忍心拒绝他们提出的任何要求。当他们知道我年底就要离开时,都好奇地问我为什么;我不想抽象地告诉他们“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只好以签证到期来回答。
突然间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提到,支教之前请一定要审慎思考,如果你来了之后没待多久就离开,对很多孩子都是二次伤害。是啊,成年人已经对离别习以为常,甚至视若无睹,但是孩子就不一样。小朋友们正在跟我的同事深情告别,也许他们转身就会忘记,但也许这会成为他们心中一个不小的“伤疤”。
上周去开普敦,都到信号山脚下了,心心念念着滑翔伞却因为涨价最终放弃;念叨了一个月的漂亮裙子,等下定决心要买时却早已进了别人的衣柜。灰灰姐说,如果你真的很想做一件事,那就不要想太多,只管去做就好。对于我这种计划大于冒险,喜欢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每次又心痒痒想尝试新鲜事物的人来说,真是太受用了。我每次都会瞻前顾后想很多,但越来越倾向于,想做一件事就去做,抓住每一次机会。
如果要给过去送一束花,那束花一定是白色的。过去再美好,它终究已经“死”了。以前我总喜欢时不时发发老旧的照片,配上一段怀念的话才算;现在我刻意禁止自己这么做,新加的朋友也没有义务为我的过去埋单。自己看到以前的照片,能会心一笑、回忆起那段灿烂的时光,就够了。
但如果要给过去送一束花,我一定会选择似火燃烧般的那种红色。踩着过去迸发出来的灿烂光芒,为它写下最深情的祝酒词,“安息吧,我爱你那似水流年、如花笑靥,我会为你写下歌功颂德的墓志铭,然后追逐太阳,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