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能言善辩,能说会道的人,比如姜子牙渭水钓鱼碰到了文王,聊天之后便被重用;又比如三国的孔明,一张嘴说倒了东吴的满朝文武,舌战群儒成功地让孙权出兵抗曹。不过要说最强大的嘴,那肯定是非鬼谷子的学生苏秦莫属了。
苏秦第一次游说过各国时,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没有才能的人,觉得他的泛泛而谈毫无价值,没有人重用他。苏秦觉得很惭愧,无奈无功而返回到了老家。这时候老乡们见他一事无成,都对他嘲讽,笑话他不自量力。
苏秦在外面受尽了侮辱,回到了老家又受到了老乡的耻笑,心中羞愧之下,选择更加刻苦读书,有时候读到瞌睡时候,甚至还用锥子扎自己,用来提神。在如此“头悬梁锥刺股”近乎自虐的努力下,苏秦参透当时六国的政治局势,甚至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天下的态势。
由于苏秦经过沉淀以后,确实对于天下大势的掌握的及其精准,于是凭自己的一张嘴说服六国的君主,统帅六国的军队联合抗秦。
之前每每听到这样的故事心潮澎湃,非常佩服那些能言善辩、能说会道,出口成章的人,非常羡慕他们的口才,认为那是一种才能,却从没有从另一个层面,认真考虑过善辩与善恶之间的关系。后来又结识了一些忍辱不辩、寡言不争的修炼之人,就感觉到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差异非常大。
直到有一天,在读《道德经》“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顿时感到恍然大悟。是啊,巧言令色能言善辩、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大才能,忍辱不辩才是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善者不辩,大辩不辩。辩论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辩!
《道德经》里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意思是说:诚信的语言不一定美丽动听,美丽动听的语言不一定诚信真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的争辩,巧言令色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存心良善。
人生的修行重在践行,而不在于能言善辩。一天到晚争论不休,也未必就能辩论出来真理。一切真理大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实修践行才能领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论语》有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还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说话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办事情却要雷厉风行,不要优柔寡断,否则机会必将贻误殆尽。
简言之:人应该少说多做!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脚踏实地,不能只说动听漂亮的话而没有实际行动。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将一事无成。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老子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那是一种无谓的消耗,纯属浪费时间。细思之,善良而有能力的人,根本不需要去和别人争辩什么,他们不会用言语急着去证明自己,他们无比自信且有能力,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内心自信丰盈的人,从来不会活在别人眼里,更不会活在别人嘴里,他们只会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活出真我!
即使面对诽谤或谣言,他也不会争辩,不争辩并不代表他心虚理亏,而是因为他内心无愧,身正不怕影子斜,人品端正无惧流言蜚语,总有一天时间会澄清一切。
忍辱不辩,寡言不争的人,往往都是心地善良埋头做事的实干家,他必然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与此相反,那些天天与人巧言争辩的人,并不一定是内心纯正真正有能力的人,尽管他们在与别人争辩时,巧舌如簧出口成章,处处表现出自己过人的才华,然而单纯善良的人不会用花言巧语去迎合别人,他们初心纯正良善客观的反映事实。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也是《道德经》里讲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的道理。
“忍辱不辩”是一种人生智慧,你只有能忍人之不能忍,才能成人之不能成;“寡言不争”是一种人生境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永远不要和不同层次的人争辩,沉默才是金!这辈子,你只要活成你喜欢的样子,自由自在,健康快乐,生已尽情,爱已尽兴,无愧于心,无愧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