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杂咏
振衣千仞拂寒星,回视苍苍入杳冥。
三十六峰齐俯首,长眉横扫一天青。
【赏析】
这首诗写于甲申(1884)年,原诗题下有注:“甲申四月。”应该是作于农历甲申年四月。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骆成骧最早的诗歌作品。骆成骧时年19岁。
《峨嵋杂咏》原系七绝组诗四首,吟咏全国著名的四川峨眉山。依次为《伏虎寺》、《洗象池》、《群峰》、《佛光》。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骆成骧1865年5月12日,生于四川资州(今四川资中县)北门外舒家桥七里沟骆家老屋。十岁随其父骆文廷就读于成都锦江书院,从其父学习群经,从资州魏西棠先生学习诗赋。1882年,17岁的骆成骧在资州老家应童子试,得房师杨锐(1857-1898,即后来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等的青睐,州牧高培谷拔置榜首。1883年,18岁的骆成骧从宋育仁先生学于资州艺风书院。1884年,19岁的骆成骧以岁试第一,被资州选送到成都尊经书院深造,师从著名经学大师、湘绮老人王壬秋先生(1832-1916)。从此,骆成骧在成都尊经书院度过了十年的学习时光。
《峨嵋杂咏》就作于骆成骧到成都尊经书院不久。应是他和师友课余踏访名山大川的记录。
组诗中,骆成骧以饱满的激情,对峨眉山的名胜伏虎寺、洗象池、佛光和峨眉群峰,作了描绘。整组诗以勾勒、点染为主,对景物在大范围内绘其态,而不拘泥于细部的刻画。作者重点是借物抒情,抒发自己对川中名胜的热爱之情,抒发自己的凌云抱负。
这里所选的一首,就是这组诗的代表。诗末作者注曰“群峰”,应该是吟咏峨眉群峰的作品。起句“振衣千仞拂寒星”,这既是写实,也是写景。千仞,言峨眉山之高;振衣,写峨眉山上气温之寒。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举世闻名的普贤菩萨道场。由于山高,故山顶气温甚低,春夏之交,山顶上还需披上棉衣,乃能御寒。这里的“振衣”与后面“寒星”之“寒”相关联,写出了诗人在凌晨观赏峨眉山景致之时那种精神抖擞的神态,同时真实地写下了峨眉山顶与山下不同的气候环境。次句“回视苍苍入杳冥”,从大处落笔,写出天将晓而未明的朦胧状态,为最后两句的议论、抒情,巧妙地作一铺垫。这样,“三十六峰齐俯首,长眉横扫一天青”,就显得非常自然,而不是那么突兀。
从先汉以来,蜀中一贯有吟咏境内名山的风气。从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到李白、杜甫、苏东坡父子兄弟,都是如此。骆成骧很好地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我们阅读这首诗的最后这两句,应该能够感受峨眉山蜿蜒数百里,36峰虎虎有生气。从而,诗人博大的胸襟,浪漫的情怀,也就随着峨眉山宏大的气势迎面扑来。读到这里,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李白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由此也可以看出,骆成骧早年的诗歌,受李白风格的影响是比较重的。
【作者简介】
曾令琪,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
现为四川文学艺术院院长,大型纯文学期刊《西南作家》杂志主编,国家一级作家,贾平凹先生关门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