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从 2017年6月28日到 2017年7月21日记录的每日感悟与反思的精华。
如果你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那么多去了解别人,你就能说出他想听的话,喜欢他才能让他喜欢你。学会为别人着想,能够很快引起别人的好感。不用做到人人都喜欢,因为你也做不到。做到相当一部分人喜欢你就够了。
必须多运动,不动则阳衰,人而无神。你以为你懂什么叫“劳逸结合”?没做好那么你就是不懂!
只有理论不去实践是永远不行的。不断地去尝试、去问问自己:“我真的连那一小撮都做不成吗?”
觉得有道理的东西,如果试着去做,肯定会有非常大的收获。否则就是“道理我都懂啊,可是我就是过不好啊。”
我们不该舍本逐末,拔苗助长这类的成长都会有副作用。
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立即把问题归到外部环境。先反思自己是不是有问题,反思才能使你更快的成长。
人们往往只热衷于拥有物质上所没有的,却懒于去思考头脑中所没有的。
哪些幸福应该建立在比较上,哪些不应该?哪些与自己的比较,哪与他人的比较?
仅仅有兴趣还是不够的,要有足够的观察力,注意那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东西。
要学会吸收他人身上的经验教训。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的长处是什么?我身上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吗?
呆呆地坐着思考一会儿,比填满全天的日程重要得多。
现在文章的鸡汤太多了,别光想什么“自己不想随波逐流。”想想怎么去做啊?
应该不断回头看看自己看过的书,尤其是记下的笔记。我们大多懒于这样去做,觉得自己已经读完了,就没事了。实际上,只有在我们回顾的时候,才是真正能收获更多的时候。
我是否在按照别人指的方向走,却忘了自己去想:“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方式去活。”
是什么让我们活成了现在的样子?
周边环境的影响,环境使自己的视角受到了限制。
有时候你可能会想,我已经比周边的人杰出很多了,内心沾沾自喜。从而懒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写文章该不该配图?
当在解释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或者表达一个数据统计结果的时候,我们是需要配图的,因为这样让读者看到更直观、更容易理解的结果。
然而在一篇逻辑严谨,上下衔接的文章里配个图,我会觉得那纯粹就是干扰读者的思路,有些读者可能会花一点时间去欣赏图片,他的思路可能被带偏,等他再回过头继续读文章的时候,还要再从刚才的思维里跳出来,继续投入到接下来作者的思路中。去掉不必要的配图,除非你想通过图片传达给读者一些必要的信息。
- 他就是抄别人的东西,凑起来的。
- 那你为什么不去抄?
- 我不屑于去做罢了。
- 是你不屑于去做,还是做不到?
不能过于关注自己文章的那些排名和阅读量,虽然能产生一种内心的喜悦,但这并不能带来什么,也不能说明什么。不可太狭隘,别把目光定到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走出去看世界。自我关注太过了,只会让自己受到局限,要明确自己应该把时间放在哪!
今天真是太热了,上班路上一直在流汗,这样的天气我只想坐在空调屋里,做一个安静的吃瓜群众。
写文章其实就是在写人性,写社会现状。所描述出的人性越深刻,现状越贴切,越受大家关注。
永远不要停止想一个问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方式?”
当我们不清楚一件事的对与错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会容易把别人的做法当成榜样,当成是对的。
那么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要有这样那样的思维方式,怎么能才有呢?不要只说这样好,那样好,怎么去做呢?
要把家里的环境变成一个读书胜地!
去看伟人的作品,跟他们去交朋友,去谈心。可能远比去上那些课收获要丰富,影响要更深刻。因为我在心里是不承认他们的,他们的观点不那么让我信服。
我为什么要世故,为什么要去迎合别人,为什么要从众?我就是我啊!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写给同学的同学录里,我的理想是:“拯救世界上堕落的思想”。不知道为什么,后来自己越走越歪。现在又突然想起了,感觉自己的志向、勇气还不如高中时了,内心感到无比羞愧!
你只能看出作者的观点可能还不够,你需要联系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知识系统,对这个观点进行评价,并衍生出来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可以与作者的观点不符,可以与作者的观点相近,但是不会再仅仅是作者的观点,而是你自己的观点。
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肯定有独到的见解,能看到一些常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就是说,不去随大流、不从众,能在大家都认为一致的事情里看到不同的结果。
当你越想做成一件事的时候,你越应该慢下来。
我发现一定要继续坚持日间总结与反思,记录零散的灵感,这简直真是太棒了。不时翻出来看看,有些当初疑惑的问题现在想通了,有些没做好的继续去努力,这样不也是让自己变得更好、完善自我的一个好办法吗?
多去问自己一些为什么,并记下你脑海中那稍纵即逝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