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2号晚上,格式塔实务与成长团体活动第8次又开始了。
一、关于个案概念化。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案例督导。没有做过咨询的人,可能对案例督导不是很了解,其实就是做过咨询的人,对不同取向的案例督导,也会有不同的认识。
所谓的心理督导,是协助从事心理相关职业人员的提升工作能力与心理素质提升的一种工作模式。(是指学习者在有经验督导者的指导帮助下完成心理工作、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过程;心理督导也是心理行业的同行们分享临床知识、澄清思路、提升技巧的学习过程。(搜狗百科)。
本次督导的带领者是王仁波老师,他先跟小组成员强调了保密原则,然后让被督导的咨询师报告案例。
因为保密原则,关于案例的基本情况,在这儿就不能详述了。
本次督导,我的最大的收获是关于个案概念化。
个案概念化,这个词儿相当熟悉,可是一旦落实到一个案例里面,竟然不知道怎么说。
我查阅相关资料,同时结合王仁波老师的讲解,今天在这里着重说一下,关于个案概念化的问题。
个案概念化
(一)百度百科的介绍:
1、定义:
指咨询员依据某种心理咨询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具体来讲,针对来访者的问题要获哪些信息,如何获得信息并加以有意义地综合,如何利用信息进行临床预测和假设,从而由这种判断或假设进一步形成咨询计划的雏形。
2、个案概念化的一般步骤。
(1)广泛收集来访者及其主诉问题的资料,确认来访者最突出的问题。
(2)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类,划分为有意义的组群,思考这些主题是如何影响来访者的生活、健康以及主观体验的。
(3)尝试以某种心理咨询理论统合和解释来访者的问题,以此为基础确定咨询目标,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技术。
3、个案概念化报告的格式
个案概念化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一般资料
包括所有相关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例如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居住环境、着装风格、身体外观及自我介绍等。
(2)当前问题
列出来访者的主诉,尤其要注意在来访者看来问题重要性的排列顺序。例如在出现问题之前或之后有没有特别的事件发生?问题出现多长时间了?以前曾经出现过吗?当时是什么情形?
(3)重要历史
依据咨询的深度和时间长短,决定收集来访者资料的广泛程度,而收集资料的焦点取决于咨询员的理论取向以及来访者问题的性质。
(4)人际风格
描述来访者在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状况。例如来访者对待他人通常是什么态度?来访者最典型的人际关系特点是什么?是顺从、控制、还是退缩?在咨询关系里,来访者对咨询员的倾向性如何?
(5)环境因素
在环境中哪些因素对来访者来说是应激源?有哪些要素具有支持性功能,例如朋友、家庭、娱乐活动或经济条件等?
(6)人格动力学
包括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因素,其中认知因素指洞察水平、判断能力等与心理过程相关的资料;情感因素指典型的情感状态、会谈中的心情、情感与情境是否适当等;行为因素致身心症状、行为模式、性功能、进食习惯及睡眠模式等。
(7)咨询员对问题的概念化
这是概念化的本质。个案概念化是对所有资料的综合,使咨询师对来访者问题看法的概括说明,包括来访者人格中最核心的动力学部分,特别是人际关系方面。例如在来访者的问题中共同的主题是什么?是什么把这些问题连接起来?
(8)治疗计划
综合以上信息,咨询师根据自己的理论取向提出应对当前问题的治疗计划。需要说明的是,个案概念化不同于对来访者问题的诊断分类,例如常用的DSM-IV或ICD-10,这些精神病诊断系统虽然有助于评估问题行为和选择治疗方法,但对于一些咨询对象来说,无异于贴上了毫无意义的标签,远不如个案概念化更为实用。
(二)知乎
知乎上介绍了简单心理上Dr. Ming & Dr. KoK撰写的《个案概念化之初探》,对个案概念化有了更为详尽的了解。
我发现百度百科上关于个案概念化的概念和知乎上的概念是完全一样的。如果说有所不同的话,就是知乎的这篇文章,对个案概念化的具体内容,做了更为详细的介绍。
因为涉及到版权,我就不一一的赘述了。
其实我的理解就是,当一个来访者来到我们眼前,我们首先得对他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他是个怎样的来访者:他的衣着打扮、体貌特征、言谈举止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要了解这个来访者为什么来咨询,他的困惑是什么。围绕他的困惑啊,收集基本资料,包括他的基本人口学资料、成长经历、原生家庭的基本状况,他的父母的基本状况、他的既往咨询史、健康史等。
在此基础上,咨询师根据相关理论形成对这个咨询的基本假设,进而提出治疗计划。
昨天晚上的活动,让我对收集资料有了更深的印象:很多来访者对自己两三岁之前是没有印象的,咨询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让来访者回家与父母交流,获取相关的资料。其实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获取资料的过程,也是与父母深度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也许就具有疗愈作用。
二、我自己的困惑
1、作为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同时也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跟来访的学生有着双重的关系,这有些违背咨询的伦理。可是,针对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心理老师的情况下,这种问题是实实在在的。如何在这种双重关系中,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2、学校中来咨询的来访者,大多存在着只来一次的情况。很多学生因为冲突事件的困扰来找咨询师,如何做到短期和长期的兼顾,也是个问题。首先,心理老师要解决他的当前问题。其次,收集资料就没有时间了。第三,当前问题的解决,也许让学生误以为已经没有问题了,后续的咨询也就没有了。实质上来咨询的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冲突,而且那么强烈,肯定与他的成长有很大的关系。如何留住学生也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