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40年,唐帝国的第14代掌门人,年仅33岁的唐文宗郁郁而终,留给帝国的是更加腐败的摊子。这位皇帝在位期间,也曾为了铲除宦官势力而努力,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这次失败的努力,史称“甘露之变”。那么,为何会发生“甘露之变”呢?
宦官专权
要知道“甘露之变”,则必须先知道唐朝的宦官专权。唐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此时已步入中老年人状态,惰性早已占据整个帝国,盛唐时期发生的安史之乱也使得大唐盛世的余晖消耗殆尽。“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开元盛世落尽了它的辉煌。此时的帝国早已百弊丛生,千疮百孔。司马光深刻地记录了当时的情况:宦官专权,在宫内威胁君王,却不能远离他们;藩镇拥兵自重,在外面欺凌傲慢,却不能讨伐控制;士卒杀害主帅,拒绝朝廷的命令而自立,却不能加以问责;征税日益加重,饿殍遍野,百姓已无立锥之地。尤其是宦官专权,直接威胁到了君主的安危。赵翼《廿二史劄记》说: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如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唐朝的宦官专权始于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时期,唐玄宗利用宦官监军,此后便成为了常态。唐玄宗时期著名的高力士便是宦官之一。甚至唐肃宗还管高力士叫哥哥,这种关系简直叫人匪夷所思。不过高力士确是另类的太监,算是太监中的极品了,他为人低调,对唐玄宗也是忠心耿耿,算得上是一个忠臣。但后来的太监可就没有高力士般的忠诚了。他们由于生理缺陷而造成了心灵的扭曲,著名的鱼朝恩,李辅国就不是什么善茬。他们呼风唤雨,掌握着国家最高军队神策军,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唐朝有意思的是,唐朝先是男人当政,之后是女人执政,其次又是男人当政,其后女人乱政,经过繁华的盛世之后,索性变成了不男不女的太监管政,大唐也就在这样的玩法下灭亡了。从唐宪宗开始,大多数君王的继承大权都掌握在了宦官手里。比如唐敬宗竟然死在了宦官手里。同样的,唐文宗也是宦官册立的。
文宗其人
唐文宗是唐穆宗的次子,唐敬宗的兄弟,原名李涵,后改名李昂。唐敬宗死后,宦官王守澄册立李昂为帝。王守澄以为这样可以控制皇帝。但唐文宗确是个有为青年。他不像唐穆宗,也不像唐敬宗那样爱狐狸,他对这些极为厌恶,权且也不近女色。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这样。 根据史书记载,唐文宗非常勤勉,恭俭儒雅,也非常聪明,他最喜欢读的书是《贞观政要》。即位后,开始了大刀阔斧地改革。他遣散了三千多宫女,放五坊鹰犬,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他也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重现大唐盛世。他的努力,可以说让朝野感动地热泪盈眶。百姓也期盼着太平盛世的出现。
再说说这个太监头子王守澄,他可不是个简单人物,他历经宪宗、穆宗和敬宗和文宗四朝,几度参与皇帝的废立,唐穆宗和唐文宗就是他一手拥立的。经验之丰富,可谓是久经考验“老革命”。
文宗的做法在王守澄看来不过是新皇帝的惯用伎俩,如同小孩子的过家家罢了。但是年轻气盛的唐文宗并不等同于自己的父兄,虽说中兴很难,唐朝民生凋敝,但是唐文宗却神奇般地暂时解决了两座大山:藩镇割据和党争。接下来便要对第三座大山——宦官专权开刀了。所谓“威柄不以放下,利器不可假人”是也。必须夺回自己身为君主的权力。于是,这位少年天子决定铤而走险,铲除阉党。
预演
唐文宗要铲除宦官的做法得到许多大臣的一致赞同。于是在太和二年(828年)的科举考试中,一位名叫刘贲的士子写了一篇慷慨激昂的对策,并直指宦官专权,称宦官“总揽大权,威慑朝廷,势倾海内”,如果宦官不解决则“社稷将危,天下将倾”。这篇对策可谓针砭时弊。但是,这篇文章却被王守澄看到了,他怒火冲天,一个书生竟然对时政指指点点,这还了得?此人绝不可录用。
刘贲的对策让唐文宗感受到了压力,但也更坚定了信心。但凡多大事,必须要有靠得住的好帮手。唐文宗为寻找人才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终于物色到了一个名为宋申锡的大臣。文宗看重他的是此人并不参与党争,为人忠厚。于是两人在互诉一番后,宋申锡信心满满地对皇帝说:“愿为陛下效力,包在臣身上了。”
可是,很多事情单干比不上合伙,宋申锡觉得此事事关重大,必须找个合伙人,于是他找到了自认为可靠的王瑶。果然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个王瑶不知就里地当了京兆尹,事后才得知要铲除宦官,于是他泄露了这个计划,很快此事被王守澄得知。王守澄果然是久经考验地政治老手,他不慌不忙地造谣说宋申锡联合漳王李凑谋反,众口铄金,唐文宗稀里糊涂地也相信了此事,于是宋申锡被贬到开州做司马,让他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最终这位正直清廉、洁身自好的官吏最终郁郁而终。而漳王李凑莫名其妙地做了巢县公。就这样,第一次铲除宦官势力地斗争就此失败。事后,唐文宗含泪地追忆宋申锡说:“这件事情我知道宋申锡是被冤枉的,但是奸臣逼迫,从国家利益出发,连自己地兄弟漳王李凑都保护不了,更何况宋申锡呢?最后,只能仅仅保全他的性命而已。不仅宦官诬陷宋申锡,百官中也有帮助宦官的,这个冤案是由于我的不贤明造成的,如果宋申锡遇到汉昭帝,肯定不会这样含冤而死。”由此可见,当时宦官势力之大。
郑李之谋
经过宋申锡事件之后,唐文宗觉得还是无法与宦官争斗,所以继续忍着,也在继续寻找人才。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那时的唐王朝也是如此。唐文宗可谓“御宇多年求不得”,内心真是“愁云惨淡万里凝”。终于,两个人走进了唐文宗的眼里,那便是郑注和李训。
郑注,原本是个医生,经人举荐到王守澄门下任职。大和七年,文宗患了风疾不能言语,太医束手无策,王守澄便推荐已为昭义行军司马的郑注进京为文宗治病,文宗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由此看来,“江湖派”不一定比“学院派”水平差。从此,唐文宗很信赖郑注,每每都与他吐露自己的心事。虽说郑注主业是医生,但副业也搞得很有特色,政治也玩得不错,更为难得是口才十分了得,一个十足的推销高手,从此郑注成为了皇帝的常客。人红了,自然有人巴结,这其中就包括李训。郑注把李训推荐给王守澄,通过王守澄,李训很快进入了文宗的眼里。文宗见李训相貌堂堂,口若悬河,又多权数,且擅长《易经》,这很符合唐文宗的心意。从此郑李二人可谓平步青云。王守澄也绝没想到断送自己姓名的竟是自己一手提拔的两个人手里。
原来,郑李二人本是王守澄派来监视唐文宗的,唐文宗却将他们引为知己,一番诉苦后,二人感动的老泪纵横,并表示了忠心,二人也发现皇帝这个新老板更有前途,于是二人一拍即合。
玩政治空有口才可不行,李昂的眼光也算独到,李训、郑注的确两把刷子。他们替皇帝收回了部分权力。接下来开始对付宦官集团了。李训和王守澄认为宦官集团内部也是矛盾丛生,所以要用宦官的矛盾分化他们的势力,于是先封赏提拔王守澄,把王公公不喜欢的太监都贬到外地,然后任命跟王守澄不和的宦官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太和九年(835年)王守澄升任为左右神策军观容使兼十二卫统军。唐文宗让与王守澄有过节的仇士良作为宣读诏书的使者,并带去了毒酒,面对这种阵势,王守澄无力保护自己,只好喝下毒酒,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王守澄死之后,宦官势力依然存在,铲除所有的宦官势力才是最终目标。于是唐文宗和郑李二人联合其他官员,又开始了一场密谋。那便是借口发生灵异怪事,让太监头子们去观看,让韩约的士兵事先埋伏好,来个一网打尽。本来这个计划挺完美的,但天气却不遂人愿,另外也再次证明了选对合伙人的重要性。
甘露之变
太和九年(835年11月21日),文宗与百官商量国事,此刻金吾卫大将军韩约急忙上报自己的老板唐文宗说左金吾卫衙门后院降下了甘露,是祥瑞的征兆,李训便劝唐文宗去亲自观看。唐文宗欣然同意,然后派李训和宰相们先去观看,但过了很长时间,李训回报说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甘露。此时的唐文宗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表演能力,他故作惊讶的样子,并且叫仇士良、鱼弘志带领宦官们去观看。李训待他们二人走后,就开始了下一步的计划。
仇士良再途中恰好遇到韩约,但此时的韩约却是面色苍白,浑身冷汗,仇士良似乎察觉出了不对,正在这时,院里忽然起了一阵风,将廊间帷幕吹起,隐隐露出士兵和刀枪。仇士良大声喝令其他宦官快走,并控住住了文宗说有人造反,请皇帝回宫避难。李训见计划暴露,便提前行动,命卫士们护护驾并许诺给每人100缗赏钱。但此刻文宗已被仇士良控制住,李训和仇士良一番争执后,李训抽出匕首向仇士良刺去,但仇士良却被其他太监救走。同时,罗立言率领京兆府担负巡逻任务的士卒三百多人从东边冲来,李孝本率领御史台随从二百多人从西边冲来,会同金吾卫士一起砍杀宦官,死伤人数多达数十人。宦官们也关闭了宫门,以皇帝的名义开始调兵增援。李训见计划未成功便慌忙出逃,本想到终南山出家为僧,但没成功,只好转头向凤翔找郑注,但在途中被捕,李训怕遭到神策军的毒打污辱,便对押送他的人说:“无论谁抓住我都能得到重赏而富贵!听说禁军到处搜捕,他们肯定会把我夺走。不如把我杀了,拿我的首级送到京城!”押解的人表示同意。
此刻的仇士良忽然明白了要自己命的竟然是唐文宗,一时间怒不可遏并质问唐文宗,唐文宗显得狼狈不堪。于是仇士良便命令神策军实行反击,逢人便杀,遇害的官员多达600余人。史料载“横尸流血,狼藉涂地,诸司印及图籍、帷幕、器皿俱尽”。23日,王涯、郭行余一干人等被斩杀。
郑注本来带领500名士兵从凤翔出发去往京城接应,到扶风时闻得计划已失败便立即返回,凤翔监军张仲清接到密旨要除掉郑注,一番商量之后,张仲清采取了安抚的方法,张仲清决定款待郑注。觥筹交错中,郑注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以人头落地。27日,郑注的首级被送到了仇士良那里。至此,一场夺权行动就这样收场了。这场政治事件被史学家称为“甘露之变。”
尾声
“甘露之变”标志着唐文宗的理想破灭,文宗李昂完全沦为傀儡,终日借酒销愁,唐文宗一次与朝臣谈话,他问大臣自己是什么样的皇帝,大臣答曰陛下尧、舜主也。唐文宗却说自己连汉献帝都不如,“赧、献受制强臣,今朕受制家奴,自以不及远矣!”言罢,君臣两人泪如雨下。唐文宗也写下了“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凭高无限意,无复侍臣知。”的诗句,无奈之情溢于言表。最终唐文宗郁郁而终。“甘露之变”更直接影响了此后的皇帝废立问题,宦官专权也更为严重。开启了第二次宦官时代。史称:“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唐朝的宦官势力直到朱温在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大杀宦官后,才终告消失。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不久之后李唐江山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