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过了个春节,我悠悠然地飘进33岁的门槛,但是在我心里和精神状态上,还觉得自己才二十出头。
有一天我仍然开玩笑地问他我长得好看么?他刚开始说好看好看可好看了,后来很认真地说,哎你不觉得你是越老越好看吗?咱俩刚认识的时候你虽然皮肤嫩点儿但是没有现在这样的味道啊!这是在夸我,还是在总结陈词呢……
二月我过得很充实,忙过、烦过、闲过、失落过,当然也开心过。
一
二月坚持做的事
1,记日记19篇,因为过年期间、周末时间会两三天记一次。公号更新4次,保证一周一次。
2,英语学习13天,结束了整整一百天的薄荷阅读。下期还没开课。
3,瑜伽锻炼5次。
4,读书2本。《文学课》3遍,《少有人走的路》1遍。
5,看电影电视剧10部。按我认为好看的程度排序分别是:
|《流浪地球》温情 科幻;《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二战 友谊 反思;《大染坊》商战 人生(电视剧)
|《飞驰人生》搞笑 执着;《疯狂的外星人》搞笑 演技;《男孩与醍醐》温情 友谊 风景优美;《澄沙之味》温情 人生意义
|《印度合伙人》执着 反思;《厕所英雄》与世俗对抗 反思
|《新喜剧之王》搞笑 执着
每部作品后面的词,是我认为的关键词。如果让我推荐,大家有空可以看看商战片《大染坊》,2003年的片子,主演是侯勇,豆瓣评分9.0,剧情节奏很快,24集很快能追完。这是Charles先生推荐给的,他已经看了十几遍,相信我,每遍看都有收获。所以,好的作品,值得过一段时间翻出来回味。
送给大家主角陈寿亭说的一段话:“不管男人对男人,还是男人对女人,首先要相互信任,就是信得过对方;第二步,就是相互理解,也就是体谅对方;最高处,就是相互欣赏,就是你看着我好,我看着你也好。”情人节已经过了,没用到的,明年再用吧哈哈。
二
读文章产生的感触和想法
一、快就是慢,相信时间的复利。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普通家庭最容易犯的策略性错误,就是以为他们之上的阶层,是不劳而获的,“轻松又体面”。自己也奔着不劳而获去,还没出发,气质已经猥琐,离体面又更远一些。”
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因为他写出了我对家人的一些看法。之前总觉得他们的价值观我不认同,却又说不出哪里有问题;现在知道了,我不赞同他们所谓的“只要……就能……”,不赞同他们所追求的“不劳而获”。
一切的好处都需要付出代价,人生也不会是直线上升的路程。我反对的,是他们从没有认真去付出和成长,却总想着获得和享受。对家庭的背叛,就是价值观的割裂吧。
二、与父母不追求相互理解,但求和睦相处;与伴侣不求电光火石,但求温暖相守。
推荐连岳的文章《能维护自己权威的父母,了不起》,我们团长温言的文章《春节我弟宣布丁克,家庭群一下子炸了》(非常羡慕团长的家庭氛围),秋天转载的文章《前男友们和老公,教会我的那些事儿》(相当有料和搞笑)。
喜欢的段落分别是:
“所谓人生大事,都是新的起点,根本就不是什么一劳永逸的终点。”(温言)
“不要嫁给你最有感觉的,要嫁给最让你有感觉的那个。”(高琳-Autumn)
我和弟弟与父母的观念相左,也多出在婚姻大事的态度上。不过好在随着我们慢慢长大离家,他们渐渐管不住我俩了;再加上父母终究比较讲理,从来没有强迫或威胁我们做什么。
我始终记得三公子说过的那句话,“让父母接受过程很难,让他们接受结果却相对容易。”
有时候回头想我和先生恋爱结婚期间发生的事,还是会忿忿不平,因为家人并没有尝试理解我,更没有主动站出来为我分担压力(经济或精神上)。但是我又感谢他们当年的不理解和冷淡,不仅激起我强烈的好胜心,还堵住他们随意掺和的嘴、拦住他们指手画脚的手。
我的独立之路,起于他们的藐视,终究也走得顺顺当当。就像有句话说,父母毕竟拿钱了,养你也好、为你置办家当结婚生子也好,当然也有资格评论。我不受这些约束,因为现在的一切都是自己挣得。
这也得益于我遇到一个好人,一个理解我、支持我、愿与我共同奋斗成长的人。我之所以觉得“要嫁给最让你有感觉的那个人”这句话说得好,是因为自己亲身感受过这种区别。
你有感觉的那个人,可能让你念念不忘心驰神往,但是未必真正能带给你笑和幸福;而让你有感觉的那个人,一定会让你学会事事以自己为先,懂得爱护自己、了解自己,并且不惧怕你的改变和成长。
人生很长,困难很多,把目光时时放在别人身上,和放在自己身上,所付出的精力和所得的收益会完全不同。
我们最终能不能幸福,不是依赖于付出多少,而仰赖于能得到多少。当进比出要多的时候,我们生命的容器会越来越饱满。那个让你学着对自己有感觉的人,就是教你为自己的容器注水而不会随意放水的人。
三、成长是终身的,即使我已经不再是孩子,但是仍然能学着用看待孩子的角度看待自己。
推荐郝景芳的文章《建立比语感更重要的思维感》。
我很喜欢郝景芳的文章,虽然自己还没有孩子。因为她的文章分析问题特别透彻,论述的特别清晰。我能从中看到我从小所受的教育的缺陷,也能反思自己差的来源。
如果我把自己所有关于教育的想法都放在孩子身上,把所学全部用在培养他上,岂不是另一种把自己未完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我看书思考,想改变的不是别人,是我自己。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年我之所以不那么急着,或者说不那么想要孩子,不是不喜欢小孩,而是我从来没有觉得孩子会是我生命的延续,更没有想把自己的生命、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我一直在尝试寻找自我,在努力提升自我,所有的关注点都在自己身上,根本无暇顾及承担另一个生命的责任。
这或许是一种自私,但是我理解的角度是负责。
我发现记日记和月度总结的好处来,就是真的能梳理这一段时间的所学所感。很多的想法,真会想想就忘了,看过的好书好文,也会看过就忘了,想记住的方法,除了白纸黑字的写,就是过一段时间打包整理一下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