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个初秋的午后,张小芹和爹娘一起,把媒婆郭大妞送出门外。
“你们好好想想,我晚上再过来。如果小芹同意,咱明天就相亲。”
媒婆边走边回头叮嘱一句。张小芹什么也没听见,只看到媒婆右嘴角处硬币大小的黑痣在不停的晃动。
娘搀扶着爹进屋了。张小芹站在院子里,看着哥哥和爹娘好不容易盖起的三间砖瓦房,还没垒起院墙,这从屋里出来跟站在大街上没什么两样。如果不是哥哥张保的帮衬,恐怕自己和爹娘还在那三间土墙毛草屋里蜗居着呢。爹娘年迈,自己和弟弟又太小。什么时候才有能力盖这样的房子呢?
当年,爹由于家里穷,四十岁才娶上带着一个五岁儿子的娘。如今,爹娘已是六十岁左右的人了,体弱多病,哥哥24岁了还没娶上媳妇。媒婆说了,如果不是她消息灵通,那王家和李家都准备换亲,是她这么插上一杠,才使得自家也加入进来,三家转亲。这样,既解决了哥哥的燃眉之急,也使那两家不至于因为换亲而尴尬。
换亲、转亲,这一个古老的风俗,在五六十年代贫困的农村很盛行。换亲,是不相识的两家对换姑娘娶媳妇,转亲,是三家或者三家以上对换,最多的有八家对换。而媒婆媒汉是自打人类从猴子变成人的时候就有的一种职业。他们相互交换手中掌握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类,然后排出个大致顺序,将有着共同要求的几家联系在了一起。
张小芹这一年18岁,小学勉强上完便辍学了。以前听大人们口口相传换亲转亲时,自己跟听天书一样,没想到,这都八十年代了,自己又搭上了这一末班车。
“虽说那王家儿子已经25岁,比小芹大七岁,但是,他家里有一辆用床单盖着的自行车,你们有吗?瞅瞅你们家,除了床,就是木头疙瘩凳子。”
媒婆的身影在眼前晃来晃去。当娘毕恭毕敬地递上一碗鸡蛋茶时,那媒婆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这跑了一晌,还真饿了。”她客气了一下,端起碗就喝了。
“可怜我那小儿子咋办呢?”娘满心欢喜,爹却为自己的亲儿子操心。
小芹满怀悲悯地看着随风飘过来卷曲在地的树叶,一片树叶从萌芽到嫩绿,从嫩绿到泛黄,再从泛黄到衰落,就如同看到了爹娘那憔悴不堪的身影,每况愈下。枯荣兴衰,这是谁也无法逃脱的人生桎梏。
小芹正准备进屋,看到穿着一身迷彩服、戴着蛤蟆墨镜的哥哥满面笑容地回来了。他边撷取眼镜边进屋,看到爹少气无力的躺在床上,娘在摸眼泪。
“我刚从胡家屯回来,他们村的那个加工面条的店生意很好。早上,早早起床就轧面条,边轧边卖,一直忙到中午。下午轧面条,晒干后卖干面条,那生意做着真得劲。咱村还没有,我想干这一行。”哥哥边说边走到爹身边坐下。
“爹,你放心,咱不会这么穷下去。将来,我会帮助小弟弟成家立业,会让他讨到老婆的。”哥哥说到这里,又用期盼的眼光看着小芹。
“小芹,这次就委屈你了,我会记着你的好。这举家过日子,不像城里人那么浪漫,咱老百姓讲究的是柴米油盐啊。”
小芹低头拍了拍洗得发白的浅蓝色喇叭裤上的土,用手抹了一下眼角。
“哥,俺知道。”
“那买面条机的钱呢?”爹无可奈何地说。
“我正要和您商量呢。咱先留下够半年吃的麦子,剩下的卖掉,等挣了钱再买回来。”
黑夜代替了傍晚,月亮代替了太阳,凉意代替了温暖。当媒婆从小芹家出来的时候,脸上露出了大功告成的微笑。
“这几天总算没白跑。”她从兜里掏出手绢擦拭着衣襟上的饭粒。
由于之前媒婆已经把各自的情况都详细介绍过了,到了相亲这一步,只是走个过程。最关键的一步是,当媒婆将转亲的不成文规矩说了之后,小芹家并没提出异议,也就是说,由于小芹的对象年龄最大,必须先结婚,其他两对陆续结婚。媒婆郭大妞想到银子马上到手了,不由得手舞足蹈,跳跃似的回家了。
时光总是匆匆,太匆匆。在小芹还没来得及品味做闺女的滋味的时候,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重阳节这一天,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乡邻四舍的婶子大娘们早早的来到小芹家,送上煮好的鸡蛋,拉着小芹的手千嘱咐万叮咛。
“这孩子真通情达理,肯和同母异父的哥哥换媳妇。”
“这个家也多亏了张保的帮衬啊!”
外面唢呐声声、人声鼎沸。屋子里,婶子大娘们正唠叨时,小芹的娘一边抹眼泪一边拉着小芹的手,又一遍的叮嘱:“孩子你可记住,只要你哥的媳妇还没娶到家,你睡觉千万别脱衣服。省得咱吃亏了。”
“俺记着了娘!”小芹眼泪汪汪的扑到娘怀里。
小芹娘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换亲、转亲的家庭之间构成的婚姻链,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全链瘫痪。而且,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很可能会离婚,甚至闹出人命。所以,政府早就禁止这一古老的风俗。
小芹和王家儿子结婚之后,那两对也陆续结了婚。小芹将娘的话时刻记心头,任凭老公死缠烂打,就是睡觉不脱衣服。当有一天,她听说嫂子怀孕了,才放心地长出了一口气,脸上泛起了红红的光晕。
张保结婚之后,和妻子如愿地开起了面条加工铺。由于用心经营,生意红红火火。五年之后,张保用小弟弟打工的钱和自己的积蓄,成功地帮他盖了三间新楼板房。而弟弟在打工回来的同时,也带回了未来的媳妇。
小芹的爹娘相互搀扶着在村里悠闲的走动,逢人就说,这都是政府政策好啊,咱们脱贫致富,儿子成家立业,生活有奔头啊!
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召下,人们打工做生意,劳动致富,迅速摆脱了一穷二白的面貌,从此,无论是换亲或是转亲,彻底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