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皆假期(伊坂幸太郎)
东野圭吾有段传奇经历一直为粉丝津津乐道:从1999年的《秘密》开始,东野圭吾有五部作品陆续入围了直木奖(日本通俗文学最高奖),其中包括被很多人认为是他第一神作的《白夜行》。可偏偏就是拿不到奖,以至于东野圭吾一度被戏称为“被直木奖诅咒的男人”。一直到2006年,他写出了《嫌疑人X的献身》。这本小说前无古人的包揽了日本三大推理小说榜单第一名,同时获得了第6届本格推理小说奖,最后毫无悬念得斩获了第134届直木奖。这是东野圭吾的“封神一役”,自此再没有人怀疑他“推理天王”的地位。
纵观日本推理小说界,有个人和东野圭吾的这个经历颇为相似,那就是伊坂幸太郎。
从2003年的《重力小丑》开始,伊坂幸太郎也是有五部小说入围直木奖,而且还是连续入围,结果也是一直落选。然而东野圭吾最终在2006年凭借直木奖封神,可伊坂幸太郎却是在2008年宣布永远退出直木奖的评选,估计是被刺激得够呛,命同运不同啊。当然啦,虽然没能拿下直木奖,但这并不影响伊坂幸太郎成为日本最为畅销的作家之一。很多年里,他一直和东野圭吾、村上春树并称为日本最受欢迎的男作家。
可是这位风靡全日本的作家,在中国并没有收获与其人气相匹配的声名,和东野圭吾的大红大紫比起来可谓相差甚远,所以出版社的小编为他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宣传腰封:
是不是嗅到了几分无厘头的味道,是的,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伊坂幸太郎的小说的话,那就是无厘头,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脱线”。
在《余生皆假期》中,因为父亲出轨而散伙的一家三口在准备分道扬镳的时候,父亲收到一条奇葩的短信:“不如我们做朋友吧,一起开车兜风,一起吃饭。”面对这种怎么看都像是诈骗的短信,父亲居然认真回复道:“我们做朋友吧。我是个四十七岁的男人,我妻子今年四十五岁,女儿十六岁,我们能一起跟你做朋友吗?”。
发信息的是一个叫做冈田的黑道小混混,平时靠着和老大沟口一起敲诈勒索为业。当他决定退出这一行时被老大刁难,让他发出那么一条非常不靠谱的短信,如果真能交到朋友,那么就能顺利辞职,然后余生皆假期了。
就这样,一个尚未离职的黑道分子,带着各怀心思的一家三口一起踏上兜风之旅....
这本书充分体现出了伊坂幸太郎的小说特色:多视角叙事,每一章的主人公都不一样,但彼此间会有一些联系;喜欢用第一人称叙事,但每一章的“我”往往不是同一个人,甚至同一章节中不断段落间的“我”都有可能不是同一个人;还有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书中的人物会显得有点“怪”。是的,伊坂幸太郎笔下的人物都有点“不正常”,不是神经病、变态的那种“不正常”,而是有点脱线的那种“不正常”。
比如冈田得知一家三口的情况后,认真得问道:“你们解散,是因为对音乐的理解不一样吗?”
读伊坂幸太郎的小说就是会有这种微微的怪异感,他笔下的人物完全不按套路出牌。明明设定上就是正常世界里的普通人,可偏偏经常做出一些完全让人摸不到头脑的事情。可在这种怪异感之下,隐藏着的却是满满的温情和善意。
冈田之所以要辞职,是因为感觉自己的工作总是让别人怕得想哭,看着别人那么痛苦,他感觉一点都不快乐;有了外遇的父亲看似坦然接受了婚姻的破碎,其实心里一直想着怎样才能挽回;将黑锅抛给冈田的老大沟口,最后因为冈田被灭口将枪指向了顶头上司毒岛先生;一直表现的狠辣无情的毒岛先生,居然暗地里放了冈田,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再出现,免得他在小弟面前难做....
小说中还不时会出现乍一听觉得莫名其妙,但琢磨琢磨会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一些对话:
一味沉湎于过去是毫无意义的。一直看着后视镜是很危险的,会出交通事故哦。开车的时候必须专心地看着前进的方向,已经走过的路,只要时不时地回顾一下就可以了。
我拜托你,好好保持车距行不行?听好了,所谓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距离感啊。
用止庵的话来说,伊坂幸太郎的书中有很多善意的东西,他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好。
只是这样的善意和美好需要你进入他的小说世界后才能感受得到,可是他小说中特有的怪异感会将很多读者拒之门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无论他想表达些什么,他的很多小说从故事情节上来看真的并不是非常精彩。这点可以和东野圭吾比较一下,《解忧杂货店》和《新参者》都属于多视角叙事,看似各不相干的人物慢慢汇聚到了一根线上,最后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饱满的故事。可是伊坂幸太郎的小说不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这些人物彼此相关,可最后啥也没发生。当你耐着性子等待故事来个大爆发时却发现已经结束了,估计不少人翻过最后一页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TM就完了?这本书究竟是想要说啥?
伊坂幸太郎的特色也正是他的弱点,某种程度上我觉得他和京极夏彦挺像的。喜欢的人会非常喜欢,但同时也会有更多的人完全看不进去,感觉非常没意思,不像东野圭吾那样可以无差别杀伤。无论如何,伊坂幸太郎的小说都值得尝试一下,因为他会颠覆你过往习以为常的阅读体验,说不定就开发出了你的新口味呢哈哈。
风声(麦家)
2009年一部叫作《风声》的电影横空出世,豆瓣评分8.0,差不多有28万人参与了打分。各位主演都贡献出了精彩的表演,就连一向被诟病演技不行的黄晓明在这部戏的表现中也备受肯定。可惜我一直没看过这部电影,一直到了九年后的今天,才看了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麦家的《风声》。
麦家被称为“谍战小说之王”,一系列的谍战作品口碑都很不错,影视化也都非常成功,这难免会让人想到东野圭吾。《风声》写的是汪伪政权位于杭州的情报部门发现机密情况泄漏,旋即第一时间将接触过情报的五个人软禁裘庄的一栋旧楼里,他们中间有人是潜伏在特务机关里的中共地下党员“老鬼”。这五个人分别是军事参谋部长吴志国、军事机要处处长金生火、军机处译电科科长李宁玉、司令侍从官白小年以及李宁玉的科员顾小梦。
吴金李顾四,你们谁是匪?
是官高一级的吴志国,还是貌美年轻出身名门的顾小梦?还是李宁玉?是一个人,还是两个?还是三个?是新匪,还是老贼?是反蒋的共匪,还是联蒋的共匪?是何以为匪的?是窃取情报,还是杀人越货?是卖身求荣,还是怕死求生?是不慎失足,还是隐藏已久?是确凿无疑,还是仅仅有嫌疑?是要杀头的大犯要犯,还是仅仅革职便可了事的小毛贼?贼会不会自首?其他人会不会检举......
吴金李顾四,你们谁是匪?
在裘庄旧楼这个近似于封闭的空间里,开始上演一出斗智斗勇的大戏。老鬼一方面要拼命掩盖身份,另一方面也要想尽办法在四处监视的环境下将自己掌握的情报传递出去,否则组织将会受到极大的损失。在这场角逐中,老鬼的对手占尽了优势,他们可以诱供,可以刑讯,甚至可以将五个人全部灭口,老鬼的胜算在哪?
这场对决最终以吴志国和李宁玉的死告一段落,吴志国是被活活用刑致死的,李宁玉则是不堪羞辱自杀身亡。金生火和白小年被带离裘庄后不知去向人间蒸发,只有顾小梦因为家世显赫得以“重回人间”。日伪特务到底没能找出究竟谁是老鬼,而情报却是及时得传了出去,究竟是谁?是李宁玉,她利用自己的死作为掩护,最后将情报暗藏在遗物中传了出去,这就是当年地下党员的决心和勇气。
以上就是整本小说第一部分《东风》的情节,虽然整体感觉很紧张刺激,但却给人一种不太严密的感觉,特别是最后李宁玉传递情报的手法。在那样紧张的时刻,即使不怀疑你是内鬼,也不大可能那么轻易得将尸体和遗物就送出去,等到此间事了再处理不是更稳妥吗?日伪特务头头应该没这么蠢吧,又不是在抗日神剧里。
《东风》这段故事是李宁玉在做地下工作时的搭档,亲哥哥潘老和其子潘教授告诉作者的。当书稿面世后,作者收到了来自台湾的强烈抗议。发出抗议的人,是当年事件的亲历者,顾小梦。为了搞清真相,作者专门奔赴台湾,已经八十多岁的顾小梦告诉了作者另外一个故事,这就是小说的第二部分《西风》。
换一个视角,当年那段故事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之前的那个问题,情报究竟是怎么传出去的。顾小梦告诉作者,不是李玲玉,而是她传递出去的。当然,顾小梦并不是李玲玉的同志,她是军统派往汪伪政权的特务,而李宁玉正是靠着丰富的经验推测出这一点后才将她牢牢掌控在手中的。可李宁玉最后死了,她的胁迫已经不存在了,顾小梦为什么还要冒险帮她传递情报呢?顾小梦在六十多年后的回答是,李宁玉在死前跪在她面前泪流满面拼命哀求,她被感动了,所以想帮李宁玉完成生前最后的心愿。
这是当事人给出的真相,本以为这幕罗生门就这样彻底反转了。可潘教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点醒了作者以及读者:他们那样的人(经过专业训练的特务)都是不相信眼泪的,怎么可能会被轻易感动。莫非顾小梦也在掩盖些什么?那么她究竟为什么要帮助李宁玉?书中并没有给出答案,只能留待读者在字里行间去推测了。就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可能真是因为顾小梦深深得爱着李玲玉吧。
这本小说有着非常大的一个特色,就是似幻似真。本来我们自然会认为这是一本虚构的谍战小说,可是在第一部分的结尾,作者却以第一人称出现了,还叙述了故事的来源,而第二部分更是以作者和顾小梦的对谈展开的。而且小说还有第三部分,《静风》。第三部分写的都是前面两部分的配角,比如日军特务课机关长肥原、中共地下党员老虎等等,引用了不少当地的文史资料作为依据,看着煞有介事,越发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感。可当你真去查找这些文史资料时,会发现这些资料根本不存在,从头到尾都是作者带着读者兜兜转,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