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创作这部小说时,年仅21岁,却将婚姻真实地呈现给世人,让人惊奇。
故事围绕着贝内特家的5个女儿展开,描绘了4条感情线:
1,大女儿简与宾利;
2,二女儿伊丽莎白与达西;
3,五女儿莉迪亚与达西管家的儿子麦克姆;
4,伊丽莎白的朋友夏洛特与柯林斯牧师。
简·奥斯汀用反讽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这4条感情线。
毫无疑问,1和2才是长久稳定的婚姻:精神的契合,稳固的爱情,当然也少不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但后者较前两者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一点。
而感情3和4无疑是作了反例。
莉迪亚为了追求情爱,和作风不正的麦克姆私奔,最后落得“情松爱弛”;
夏洛特为了追求物质和生活的安定,选择了迂腐可笑又假正经的牧师柯林斯,婚后生活平淡乏味,毫无幸福可言。
02
让人惊叹的是简·奥斯汀的剖析现实的洞擦力。
与“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的普通套路不同,她笔下的男主人公达西虽然出身贵族,家世显赫,但是面对心上人伊丽莎白,说出的话却是:
难道你指望我会为你那些微贱的亲戚而欢欣鼓舞吗?
难道你期望我因为要结攀一些社会地位远不如我的亲戚而感到庆幸吗?
虽然话语略刻薄,但即使在200年后的现在,这个话题也同样让人无法反驳。
门当户对,永远是婚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很多人难以跨越的障碍。
回归小说中,伊丽莎白的家人也确实让人一言难尽。
她的母亲一心想让女儿们嫁入豪门,是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
除了大姐简端庄大方以外,其他妹妹不是迂腐呆板,就是小小年纪忙于交际,渴望结交军官。这与达西的家世背景完全不能比。
除此之外,更真实的描写是伊丽莎白内心的转变:
伊丽莎白被达西表白后,虽然对方很“讨厌”,自命不凡,目中无人,但她的虚荣心却得到极大满足。
这满足感当然来自于一个家境优渥,自身条件也极佳的男人的追求,这与普通少女的心理十分吻合;
关于对家人的态度,她虽然一开始也很厌恶家人在公共场合的频频出丑,却也司空见惯。
而故事后期,伊丽莎白对达西转变心意,渐生情愫之后,她开始对家人的出丑极为不适应,这不适应则来自担心高高在上的达西会更看不起她的家庭。
所有的描写,即使是现在,与我们当代人的心理也完全符合。
03
故事真实,但也不乏对女主人公性格的描写。
她坚忍不拔,担心生病的大姐,穿着裙子,徒步3英里的泥泞路,前去探望陪伴,即使遭到富家小姐的耻笑也毫不在意;
而米粥觉得最精彩的一段,是达西极有权势的姨母凯瑟琳夫人上门,企图逼伊丽莎白让步,拆散他们时,伊丽莎白不妥协,直面而上,句句有力地回击这位傲慢的姨妈。
凯瑟琳夫人问她是否铁了心要嫁给达西时,伊丽莎白的回答堪称经典:
“我只不过拿不定主意,觉得怎么做会使我幸福,我就怎么做。你管不着,与我无关的人都管不着。”
坚持自己的想法,即使面对权贵,也绝不谄媚,不妥协,我想,这也是达西爱她的一个原因。
因为这种女性,是一直被女人求好示爱的达西,生活中所缺少的。
04
回归小说主题,傲慢与偏见,傲慢当然指的是达西,这位高高在上的“高富帅”,一直众星环绕,连对伊丽莎白求婚,都是胸有成竹,觉得对方一定会点头答应。
而伊丽莎白一开始对他的印象,就是前文所说的“自命不凡,自私自利”,存在偏见。
后来,一系列的事件,改变了伊丽莎白的看法。其实达西是一个重情义,有责任感和爱心的男人。
他甚至为了她,悄悄地帮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和曾经背叛过他的麦克姆还债,举行婚礼,免去贝内特一家的后顾之忧。
而他从厌恶伊丽莎白的家人,到最后对他们彬彬有礼,这些改变,也是伊丽莎白带给他的。
就像作者在小说中说的那样:
“这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女方大方活泼,可以把男方陶冶得心性柔和,举止优雅;男方精明通达,见多识广,定会使女方得到更大裨益。”
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结合,无疑印证了这段话。
婚姻,一直以来是人生中重要的部分,也是很多文学作品的主题。而对婚姻,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想,简·奥斯汀已经给我们作了很好的解答:
人怎么都可以,没有爱情可不能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