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
(崇祯)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明史
崇祯是让我最为纠结的一位历史人物,有时佩服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危急存亡之际,能挽狂澜于既倒;有时恨他恨得咬牙切齿,手中有那么多好牌,却是任性胡来,活活把一个王朝搞砸了!br>
的确,他经常表现出让人难以置信的两面性,果敢坚决与猜忌多疑,宽宏大量与刻薄寡恩,集思广益与刚愎自用,英明神武与昏庸无能……/p>
决策时,他常常高招与昏招迭出,胆略与刚愎并行,无私与自私交杂,大度与小气并作,漩涡逆流时平稳度过,风平浪静时阴沟里翻船。/p>
一声叹息!/p>
/p>
他单枪匹马,不动声色除掉强大的魏氏集团,却不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是非太明,追查太深,打击太广,以为除恶务尽,却是为身后的党争埋下祸根。/p>
他求才若渴,重用袁崇焕,恨不能尽其所有,要啥给啥,仿佛对待正在热烈追求中的意中人。然而,一不如意,立马翻脸,不由分说,不剐你三千多刀,不泄我心头之恨。/p>
他知人善任,启用卢象升,但却不能做到用人不疑,托以总督重担却不给兵权,让太监牵制,苛责不主动追击,逼得卢象升只好带着区区六千兵马冲锋陷阵,以死殉国。/p>
他不拘一格,重用孙传庭,没想到传庭不仅能筹钱、能打仗,而且生擒“闯王”高迎祥,却在农民军苟延残喘之际,听信谗言,没事找事将传庭下狱关押三年,误过了剿匪的最佳时机,功败垂成。/p>
他破格夺情,任用陈新甲,私下授意与清军和谈,却因陈新甲无意泄密,道出实情,便将其关进大牢,杀之后快,以灭其口。/p>
/p>
他勤政爱民,勤俭节约,宵衣旰食,徒步二十几里路为民求雨,可朝廷一没钱,他首先想的就是加饷,抢走穷人嘴里最后一点点口粮,逼民不得不反。/p>
他对待群臣刻薄寡恩,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稍有不是,哪怕是捕风捉影,也必将严处,动不动就要杀要剐,而对待农民军却是宽宏大量,哪怕一反再反,也是一再宽容优待,即使张献忠、李自成毁了他们家的祖庙,一投降,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p>
他有时坚决果断,查办魏忠贤,杀袁崇焕,杀郑鄤,生杀予夺,毫不含糊,牛脾气一上来,谁也劝不住,神仙都拉不回,然而,每每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和谈、勤王、南迁等决定生死存亡的大事上,却犹豫不决,不敢拍板,不敢担当。/p>
他多次下罪己诏,之后却总要杀一个大臣。/p>
他自以为能够统揽大局,控制群臣,没想到自己却常常被弄臣摸透脾性,为其所用。/p>
他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p>
/p>
他在位17年,用过50位内阁学士,14位兵部尚书,杀死或逼死督师或总督11人,杀死巡抚11人、逼死1人。被他关押、殴打、逼死、流放、杀死的高级官员不可胜数,连黄道周这样的都未能幸免。/p>
/p>
说他不会用人,看看他的部下,袁崇焕、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等,哪一个不是能力出众,光彩照人?说他会用人,看看这些人有哪个能人尽其才,得以善终?/p>
说他最反感党争,却常常又是党争祸端的制造者。/p>
[BP(]BP)]
所以,有人说他千古圣主[HTK](南明礼部侍郎余煜)[HT],有人说他一代完君[HTK](当年明月)[HT],有人说他贪得无厌[HTK](郭沫若)[HT],有人说他昏庸误国[HTK](阎崇年)[HT]……/p>
历史有时是只大象,而我们都是摸象的盲人!/p>
/p>
崇祯从小就缺乏安全感,父亲是皇祖父讨厌的太子,自身难保,母亲是父亲不喜欢的婢妾。5岁时母亲因罪被父亲下令杖杀,崇祯由庶母西李抚养,几年后西李生了女儿,不要他了,崇祯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这是多么悲摧的童年!就是这样的童年,造就了他多疑、敏感,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的矛盾性格。/p>
离权力中心太近,又非法定接班人,明朝自从靖难之役后禁止藩王干政,逼得他必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与权力周旋着。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无时不提着一颗十分警惕的心,安分守己地做一个很规矩的藩王,平平淡淡过日子。/p>
这才是崇祯本该拥有的人生!/p>
/p>
然而,历史偏偏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天启早死[HTK](23岁)[HT],没有儿子,兄终弟及,在皇嫂帮助下,他当上了皇帝,这一年,他17岁!/p>
此时明朝已经积重难返,千疮百孔,病入膏肓,辽东有战事,西北闹饥荒,流贼四处窜,大内无余粮。而且,还有一只权力怪兽魏忠贤,虎视眈眈看着他的一举一动,伺机就会扑上来。/p>
让一个17岁的孩子来面对这样的局面,太难了!/p>
/p>
没想到,一登基,他却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内敛,沉着、冷静、刚毅,处心积虑地应对。不到半年,竟然不动声色地除掉怪兽集团。/p>
那一刻,他感觉相当好!他相信,自己完全可以撑起明朝即将倾倒的天!/p>
完全可以理解,这么大的孩子,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深得民心,人人称赞,自然自信心爆表。/p>
然而,成功后却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从此,崇祯自我感觉太好,定位太高,还有了这样的错觉,天大的难事我都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还有什么事能难得倒我?/p>
我能行,我什么都行!/p>
崇祯一生坏就坏在这个错觉上。/p>
/p>
得志少年会有的毛病他都有,自我、强势、急躁、善变、缺乏耐心、急功近利……可惜的是,家里头没有一个能镇得住的长者,如孝庄之于康熙,张居正之于万历,来拉他一把,以防止他走得太远。/p>
圣明君王该有的素质他却无,政治不是简单地生杀予夺,不是轻易地强权决断,更重要的是懂得妥协和权衡。但崇祯由于涉世太浅,是非太明,黑白太清,不懂得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灰色过度地带,不包容,不宽容,不妥协,太过刚强。/p>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越是刚硬的东西往往越容易挫断。/p>
/p>
崇祯对他看重的人一开始都特信任,期望值特高;慢慢地,一旦达不到他的高期望值,他便有了不信任,产生怀疑;接着,事情进展不顺利,他就会特别失望,完全失去信任;最后,工作成效达不到预期,他便翻脸不认人,要杀要剐,全看心情。至于这个人还有用没用,杀了之后局面会不会没法收拾,如何善后,他全抛脑后不管,先出口恶气再说。/p>
年轻,所以气盛!/p>
没办法,人不任性枉少年。/p>
/p>
不久,他就开始受挫。/p>
于是,他找原因,大臣不给力,或杀或关!自己不给力,加班加点!/p>
然而,这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因为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他的性格缺陷,在于他的处事方式。这一点,他至死也没有醒悟!/p>
慢慢地,大臣摸透了他的脾性,愿意坚持自己的做事原则,不愿为之改变的,比如黄道周、卢象升、孙传庭等人,纷纷被淘汰出局;愿意放弃自我,懂得揣摩上意迎合他的,诸如温体仁、陈演、魏藻德之流,纷纷加官晋爵,深受重用。/p>
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是做事的,后者是做官的。/p>
/p>
时间一久,做事的越来越少,做官的越来越多,事情当然越来越糟,崇祯的挫败感也越来越严重。他开始迷茫了,自己这么辛苦,这么勤政,这么爱民,符合一切仁君圣主的标准,局面为何会越来越不可收拾?/p>
他思考了很多很多,却从来没有好好反思过自己。既然自己没问题,那问题当然出在群臣上,就拿他们开刀!于是,他不断用杀人来刷存在感,增加安全感。说到底,还是因为底气不足,自信不够!/p>
这样一来,愿意为他办事的越来越少,连黄道周这样满腔报国热情的人,也觉得难以和他相处,一再申请退休致仕。而崇祯却还蒙在鼓里,当自己是仁君。/p>
/p>
最后,能做事的大臣一个个离他而去,局面越来越糟,他越来越焦灼,越来越勤政,越来越想多多作为,好好作为。/p>
可是,正如用脏抹布擦玻璃,不是越擦越亮,而是越擦越脏。/p>
结果,还是亡国了,他成了勤政爱民的亡国之君!很另类!/p>
有时,性格决定命运,作为君王,也决定国运。
——摘自《黄道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