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就像一个人活着,总会问人为什么活着一样,我也会经常问自己为什么写文字?
弄不懂为什么活着的人会痛苦,弄不懂为什么写文字的我会迷惘。
这两种人都有病。
幸好,我从一个九零后的小男孩身上找到了药。
2
起初写文字的时候,是写给自己的,是因为自己开始有了一些小心思,小感受,小阅历,或者只是每天的流水账。那个时候写在自己的日记本里,悄悄地写,有人走过来,还会有意无意的遮掩起来。无论长、短、美、丑,都是自己的秘密。
互联网来了,一下子撕破了裹着人们思想的茧,魔鬼被瞬间释放出来,人们丢掉了私密的日记本,华丽转身成为一个个公众人物,开始在博客、知乎、微信、豆瓣、简书等公众平台上大书特书,从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思想,到开始疯狂渴望拥有粉丝,发展到以粉丝数量的多寡论英雄的地步。
写字的初衷变了。写字者开始变得浮躁,开始攀比,开始欲望膨胀,开始变的痛苦。就像一株草看到旁边那棵参天大树,开始恨天高了,完全忘记自己只是一株草。就算是一个人,道行也应有高下之分。
我也是个俗人,也会得这种病。得了病,还恰巧被朋友看出来了,说我被欲望绑架了,走偏了道。
你的心态决定了你的未来。
朋友默默地给我推荐了一个颇为成功的公号,我一看,吓了一大跳,每篇文章的阅读量都过万。他知道我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由此及彼,找到一个支点。利用这个支点,我即使撬动不了地球,也会撬动我的某根神经,让思想转个弯。
我懂朋友的意思,一个成功者之所以成功,首先一定是内容为王,其次也要讲究运营之道,再者要知道所有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曾熬过无数个不为人知的黑夜。
3
除了研究、学习、借鉴这个公众号外,透过这个公众号,由此及彼,我来到了另外一个地方,认识了另外一个人。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未来与文化》一书中,将时代划分为“前喻文化时代,并喻文化时代,后喻文化时代”。所谓前喻文化是一种将来支配现在的社会,这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社会,长者要向年轻人学习,并永远保持年轻人的心境。
他是一个九零后的男孩子,现在也应该称为作家了吧,毕竟已经出了三本书,即将开始出版第四本书。
他谈了他的写作经验,似乎也是一味良药。从年龄角度讲,我应该进入了前喻文化时代。
他告诉写字者,不要沉迷于写爆款文、写热点文,那种文章虽然能短期内阅读量很大、吸引很多关注,但也容易掉粉,同时时效性太强、内容较为偏激,不适于出版;而且很浮躁,不利于沉淀和提升文笔、内涵。
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往实体书出版方向发展,所以在文章里连网络术语都不用。他建议大家有时间少关注流行,多阅读经典。不要碎片化阅读,也不要碎片化写作。尽量写有长尾效应的文章,接地气的文章,不受时效性限制的文章。要沉住气,静得下心来创作。
他说他的文章多是个人生活随感,安安静静的,不浮躁,不偏激,没亮点。阅读量都是三位数,过千的篇数不多,但他从来没有羡慕那些动辄十万以上的阅读量。他说他不是做营销的,不需要大量粉丝来发广告赚钱,而是慢慢积累忠实粉丝,阅读他的文章,购买他的书,支持他写无论什么内容。也即,宁可走小众,提升粉丝忠诚度,确保关注的每个人都有兴趣,对他的每篇文章、每本书有兴趣,切切实实会支持他。
4
我为什么写文字?答案似乎已经很明确了。只要给自己定好位,安安静静写自己的文字,写给喜欢自己的朋友,写给未来的自己。苦干年过后,回头再看自己的文字,依然能感动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写作。
正如《道德经》结句所言,人之道为而不争。认认真真去做就好了,没必要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