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山下英子自称唯一一位杂物管理咨询师。在不同的地方数次听到人提起这本书,于是它出现在我书单里很久,最近终于有时间仔细品读。
开篇作者简明扼要地阐述,断舍离的生活方式,从行动上来说主要有两步: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
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终会达到“离”的状态,什么是离的状态?作者是这样说的: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如果我的文字表达不够清晰,来看下面这张图。
(科科,好像图片也不够清晰,原谅我手机的渣像素,扯远了,我们言归正传。)
如果说之前我以为这本书只是教我们怎么扔东西或者整理收纳物品,看到这里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山下英子绝不仅仅是个物品收纳师或者杂物管理咨询师,她所倡导的生活方式,也绝不仅仅是怎么收纳和怎么扔扔扔那么简单。
因为她说: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
一、选物无他法,相称才最舒适
我见过很多博眼球的文章,写到怎么扔扔扔,更多的写到怎么买买买,倡导我们一定要买好的贵的东西,甚至通篇充斥着“地摊货”、“淘宝货”的字眼,区分这些货的唯一尺码,是价格,如果你恰好穿着地摊货淘宝货,你自己就成了“赔钱货”。
在这样的思维里,你不是主体,物品才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物品。殊不知各人情况条件不同,标准自然不能一概而论,你认为的地摊货,或许已经是别人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而你所谓有品质的东西,在一些人眼里却是不折不扣的地摊货。
可是往往这样的文章,配以或真或假的案例和极具煽动性的文字,让读者一时头脑发热而忘记独立思考,一味盲从。“选择和当下的自己最相称的物品”,山下英子这句话一语惊醒梦中人,她说出了我最想说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文字来表达的想法。
选择和当下的自己最相称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区分物品的标准不是价格,也不是它来自哪里,而是它是否与我们相称。注意,是物品与我们相称,在这里,人才是主体,物品是拿来衬人的,与我们相称的物品服务于我们,使我们达到内心的舒适。
二、未来和过去都不重要,当下需要才是真需要
我经常在收拾衣柜时,面对一柜子的旧衣服旧裙子无计可施,明明已经几年没有穿过衣服,却占了衣柜的一大半,收拾来收拾去,面对这些虽然早已不穿但有回忆有感情的衣服,每一次都是感性占了上风,理性完败。
还有很多堆在家里的小物件,很久没有用过,我总是想着“留着吧,万一哪天有用呢”,可是这一天到现在也没有到来。你想想,你的家里是不是有各种纸箱、商场买衣服的包装袋、外卖送的一次性勺子、甚至淘宝购物附带的气泡纸。
这些杂物,或许过去有用或许将来有用,但是现在的你并不需要,那它就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需要的是跟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所以,扔掉这些活在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摆脱内心对于过去未来的执念,接纳真正当下需要并与你相称的物品。
作者所谓的断舍离,并非只是教会我们如何选择物品,而是教我们从最好下手的筛选物品着手,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以及自己和外物的平衡点,这个外物,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自己之外的人。作者心中的断舍离,不是停留在物品层面的整理,而是对我们心灵的整理。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不仅拥有对物品选择的能力,在纷乱陈杂的物品前我们学会了判断取舍,习惯了果断理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精挑细选物尽其用的同时,拥有更多的自在空间。最终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物品或住所的变化,而且我们的意识、气场、人际关系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