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微信团队推出了朋友圈三天可见功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众多讨论。有人说,非好友都能看十条朋友圈,好友只能看三天,我加你好友干什么;有人说,点开朋友的朋友圈主页,发现一条横线,心里一凉,以为被屏蔽了,细看才发现下面有一行字,该好友设置了三天可见,心里又松了一口气似的;有人说,有了这个功能,顿时觉得安全感爆棚,三天一过,天下太平,解决了担心之前的那些小情绪小心思被别人误读的尴尬;有人说,有了这个功能,再次刷新了自己在朋友心目中的定位。
贰
这些年,微信朋友圈陪伴我们走过每一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对于微信朋友圈的独特感受。2013年朋友圈开始风靡,从此占据了我们很大一部分的生活,早上醒来需要到朋友圈发个早安,开启满满鸡血的一天;中午午餐时候会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告诉朋友们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打开盒饭里面还有肉丝,觉得生活还是处处有小惊喜;夜晚卸下疲惫打开朋友圈,刷一刷朋友们的更新,然后点完赞,留好言,写完评论,睡前还不忘跟大家说一声“晚安”,觉得一点都不孤单。
对,这就是朋友圈带给我们最开始的美好,有一种你们与我同在的温暖。大学时代的同窗,遥遥远远隔空的一个赞,让我们觉得似乎从不曾分别;身边高冷同事的一个赞,让我们觉得对方好像也没有那么高高在上,彼此的距离突然就近了;闺蜜的一个赞,让我们知道前一刻发的自拍是真的美,否则她一定会在下面给差评。我们分享我们的心情与生活,我们也见证了朋友们的生活,同喜同乐,同悲同苦,时空根本不是问题,我们的心都很真诚。
叁
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渐渐的充斥进来了好多不那么赏心悦目的内容。有人开始一天十几二十几条的发产品信息做微商了;有人开始永无止境的打卡鸡血卖励志课程了;有人满世界跑发各类机场免税店地标做代购了;有人借助这个平台开始植入商业广告了;当这一切披上了一股浓浓的商业气息,让原本很纯粹的分享心情的平台,渐渐失去了原来的那份味道。
于是,我们开始选择屏蔽,屏蔽那些我们不想看的内容,屏蔽那些我们不愿意让他们参与观看我们生活与心情的人,于是我们点开那个“不看他的朋友圈”和“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的绿标;同时,我们为了再加一重安静平和的保障,又开始设置分组可见,给众多好友分组,朋友组、同事组、闺蜜组、团队组、育儿组、父老乡亲组、千金不换组等等;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方式重新洗盘了我们朋友圈的朋友,同时,我们也接受着自己被他人重新洗盘。
肆
很快,问题又来了,有天燕子不无感慨的告诉我,世界是一个共同体,太小了,你以为完全没有交集的两个人,有一天同时出现在你的对面跟你同桌吃饭时,而又好巧不巧的是,那天手贱又健忘的你发了一组美食照到朋友圈,又好巧不巧的那天你点了只对“团结友爱组”可见,于是,当其中对面的一个人若无其事自然而然的说了一句,咦,你今天朋友圈的图修的真是精致啊,而另一个坐你对面的朋友一脸懵逼的抬头看你时,你就会明白什么是大写的“尴尬”,燕子说那刻想不出解释的理由,落荒而逃。
所以,屏蔽有风险,分组更有风险。这还不算,有时候还会存在那些共同的好友,那些真空的中间地带,分组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归类,于是出现了交叉、遗漏、归错类,艾玛,顿时觉得发个朋友圈心好累的。
伍
原本轻松记录生活、分享心情的空间变成了检测或者观察人际亲疏的一个工具,为了避免麻烦,我们选择不再记录,不再分享,不再更新。有一天车子开过立交桥等红灯的那刻,看到了久违的彩虹,拿起手机写下“风雨过后总有彩虹”,但是转念一想,不知道该是让哪组可见,还是点击让哪组不可见,纠结两秒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删除。
不再公开分享与记录的日子里,好像也没有那么多的变化,就是觉得有那么点空落落的,但是你明白,关心你的人,即使看不到你的更新,也会跳出来问你,最近过的好不好,甚至是亲自跑过来看一看你;而不关心你的人,即便你停止更新到地老天荒,相信他们也不会发现。
陆
所以记录就是记录,不一定要分享,分享了也不一定要公开,你还可以运用“该内容只对自己可见”的功能,当做一个秘密树洞,就像写私人日记一般;你也可以运用“半年可见”的功能,只给朋友们看看你这半年来的生活轨迹;你也可以运用这个近期刚推出来的“三天可见功能”,不让新的朋友那么靠近。微信朋友圈这些贴心的而又人性化的功能,就像肯德基一直在为中国人的口味改变一样,不断地更新成熟。而我们,乐在其中,忧在其中,玩在其中,体验其中,不知不觉地也在成长成熟。
还记得伴随我们成长的企鹅qq吗?大学时代的人人网、MSN吗?刚参加工作时候的博客、微博吗?包括现在微信朋友圈,这些年,我们玩过的社交媒介其实已经很多,它们有的依然还在,比如qq,有的已经out,比如MSN,但是它们陪伴我们的日子,真实真切的给了我们那个时间段独有的快乐。谁说只有人类的记忆才是个人成长最好的见证,这些社交媒介功能的变化不也真实见证了流金岁月里我们每一个人的变化吗?
大山有石,历历在目。
我的朋友,这些年,你玩过的朋友圈功能,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