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冷漠成为一种罪过,至少是应该被唾弃的态度。
在西方文化环境下,见面的一句“how are you”,见人就问,张嘴就问,问者期待的回答不外乎“fine”,"not bad".就和中国人的“你好”没两样。当被问者近况不佳,真想掏心掏肺倾诉些什么,才说一句话,一准会被老外用类似“呵呵”的语句搪塞。是的,在西方价值观看来,把私人的窘况随意拿出来讨论,是一种让人难堪的情景,毕竟你们可能并不相熟,毕竟这只是见面的第一句问好。如此看来,西方人的态度都应该被冠以冷漠的帽子,因为他们确实不随意关注陌生人的私生活。
但是放入中国,如果一个不甚熟悉的人,对你掏心掏肺聊自己,听者往往会理解为自己是被人信任、重视,于是乎,理所应该要用热忱、关心、宽爱来回馈,若此刻用“呵呵”结束倾听,必定也会被冠上冷漠的头衔,而这个头衔此时确蕴含着大众价值观的指责。
很喜欢有句话“每个成年人背后都有数不尽的伤痛”,我们究竟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不论财富多少、成功与否,每个成年人,只要经历过数十载的人生路,必定会被大量的挫败牵绊。但每当遇到这种情景时,就应该呼朋引伴来寻求安慰?当你哭哭啼啼描述着自己因文件准备不仔细被上司指责的同时,可能对桌的朋友心理正翻腾着,她正因为债务问题面临清盘。相比之下,你的破事儿算个屁!可是她并没有让你知道,因为你是她朋友,她爱护你,而且她知道即使告诉你,你也无能为力,只能自己舔伤口的同时,还要帮你递膏药。
作为一个成年人,作出某种行为之前,必定对此行为的后果有了预估,也理所当然应该承担此后果,此外的任何人没有义务帮助你。这也是现代都市的摩登病,人人都表面光鲜,但人人背后都暗地里数伤疤。所以如果失落时有朋友安慰,是你的幸运,证明你此前的为人处事为自己积累下了人情,但如果没有,亲爱的,那才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