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学生上课总爱接老师的话,或者讲到哪个事儿了想起什么就直接说,或者是问题还没问完就急着抢答。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开朗,思维活跃,但这种做法会让老师不太舒服,看起来也有点没礼貌。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个是行为表现,这主要指年龄较小的学生。
有些孩子小时候因为伶牙俐齿很讨大人喜欢,所以没有在行为方面得到及时的规范,不懂得和人说话的基本礼仪。不会分场合,随意打断别人交流,想说什么说什么。形成习惯之后,长大了还是这种表现,和年龄与社会要求不匹配,就成了麻烦。
另外还有一些家长自己说话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特点,不等别人说完,急着发表意见。尤其是和孩子讲话的时候,听两句就觉得明白了,直接迎头开始教育。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从小就模仿到了这样的互动方式,谁先说,谁说得多谁有理。
这种情况进行适当的行为训练比较有效。可以先讲清道理,为什么这样不好,怎么样更合适,然后通过下面一些方法帮助养成新的习惯。
1.家长提醒。注意语言要温和,因为孩子这样接话时常常并不是故意捣乱,如果大人进行了道德方面的归因,或者严厉批评,可能会引起较强的情绪反应,反而没有足够精力进行自我约束。
2.孩子在课前有意识的提示自己。比如上课铃响,坐好,告诉自己“专心听课,举手之后再讲话”,这种增强自我觉察的方法随着年龄增长会越来越有效。
3.日常练习。包括家长和孩子约定不争不抢,轮流说话,互相监督,或者设计一些小游戏,某个环节说话前暂停,某个环节要立刻回答。这样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培养专心听讲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孩子注意力转换的水平。
大一点的孩子有上课接话儿的情况,除了行为表现外,还要关注的另一个方面是心理活动。
小学高年级及中学生,他们的行为更少无意识反应,也不纯粹是习惯问题,常常来自于某种认识。比如,内心对老师不太满意,就没打算尊重他,或者有心让对方难堪,所以轻慢相应;还有平常没有朋友没有说话机会,或者在人群中没有存在感,那么大庭广众下发言,能吸引到很多关注,等等。
这种情况,单纯的训练当然效果不好,可以转为和孩子讨论一些深入的问题:如何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相处?怎么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哪些人更受欢迎?或者努力在家里提供能够自由交流的氛围,一起探讨交到更多朋友的方法。这样有了恰当的认识方式和问题处理能力,行为上自然会有改变。
沟通,表达,自我形象管理,这些都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出现这方面的小毛病,家长们千万不要大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