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习惯,平时看到××推荐书单、××必读之类的荐书文,都会冲动点击阅读并购买,久而久之,书桌头已经累累一摞,可仔细看你会发现,有些连外包装都还没拆呢!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一样,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那么既然不看,那我们为什么还买呢?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时囤积热情:它的封面、标题都挺好看,我马上就想买。
盲目跟从追随:在朋友圈看到谁谁谁晒了一本书,便也跟着买了一本。
商家诱人价格:全场书本特惠××折,仅限今日。错过了多可惜啊。
装bigger:没事可以晒一下朋友圈,让人家也看看我也是有这么多书的人。
既然都买了,为什么我们还不看呢?
没时间:朝九晚六,下班忙活点啥的一下子就到半夜,哪有时间看书。
没心情:明媚阳光,徐徐午风,一杯清茗,这样才有心情看书呀!可你不知道,真正想看书的,茅厕里都能带着书看得津津有味。
看不懂、没耐心:跟着人家买的,一翻发现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原理,啥也不懂,自然便看不下。再者,一本书那么厚,我要读到猴年马月啊!
就像摆渡人曾说的一句话:其实情怀更多得体现在“读”上,可惜很多人都把它曲解在了“书”上。买的时候都是信誓旦旦,如获珍宝,然而真正把书拿在手上时,确是百般瞌睡,头晕脑胀。
其实,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最珍贵的不是钱,而是时间。人们会花几百块去听一节45分钟的课,却很少会花几天时间去读透一本书。那么今天,我就把从美国两位学者艾得勒和范多伦两位学者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书中的快速略读法提取出来,教你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阅读一本书。
首先想说的是,快速阅读并不是像人们所认为的,随手一翻,便扔在一旁,相反,快速略读是一种非常主动的阅读,就像是一个打谷的过程,能帮助你从糟糠中过滤出真正营养的谷核。当你浏览过后,你就可以判断出这本书对你来说有没有用。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先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比如《活着》这本书,单单《序》就翻译了6篇,看完我大概便知道全书大概讲了什么故事,表现什么主题,继而能带着整体观点继续阅读全书。
2 .研究目录页。看目录页是对整本书的基本架构做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这里不得不提,有些时候我都是翻看目录页,看到自己喜欢的标题,然后翻到那一章,看着觉得特别有意思,继而再把整本书都看完。不过如今很多商家都很聪明,为了吊胃口,增加神秘感,他们便把目录页都删减去,其实这对读者来说,无疑加重了阅读负担。
3.不可以拆封的新书,先读一下出版者介绍及作者。封面的宣传文案大多都是作者将书中的主旨正确摘要出来,或者是一些名人的读后感言,如果一本书的宣传封面文案什么都没写到,那这本书基本上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可谈。
4.挑几个看起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其实在阅读中,我们会发现,作者的书名有可能就是其中一个篇章名字,那说明这一章应该是他写的最好的,最有用的或是最能代表本书观点的。看完这个篇章再翻临近的几个篇章,大概你就知道本书基本主题是写什么了。
5. 把书打开来后,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或连续读几页。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一遍后,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留意主题基本脉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两三页,因为有的作者可能在结尾会重申一遍全文观点,或者一般先看完故事结局再去看开头,会更有代入心理。所以这几页是你不容错过的好地方。
6.现在你已经大概了解这本书想表达什么,想讲什么故事了。你应该想这本书是否值得投入你的时间精力继续挖掘其内容?这本书归属哪一类?等等问题,来决定你想不想继续读这本书。如果选择放弃,那最起码你对这本书的整体系统已经了解了,日后聊起来,也不会一片空白。
当然,以上6种方法,如果你有高度集中的精神,一个小时左右便可以完成,但如果你看几页便陷入神游状态,那等你缓过来后,已经完全不知道那几页书讲什么了,如此循环,我建议你还是合上书去睡觉吧!不过喜欢神游这个也不是没办法治,你可以把自己想成一个侦探,在寻找一本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随时保持敏感及高度集中,就很容易清楚一切状况了。
好了,最后在啰嗦一句,到现在很多人都还在纠结“读书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我想用前辈指导我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你读过的书,就像你小时候吃过的零食,虽不见我长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长成我的血肉。”所以,不要再犹豫有没有用了,喜欢的,随手抓起,便尽情去读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希望我的文章分享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