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公务员考试又开始了。之所以所是一年一度,是针对以前一年两度而言的。从去年开始,四川就从以往的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次改为了一年一次。
2016年3月18日, 四川省直机关和地税、国税系统,法院、检察院系统,全省21个市州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一发布,引起考生和考生家长的广泛关注。
一省之考牵动全国,因为绝大多数职位面向全国招考。如何报考竞争较小?如何复习胜算较大?这可成了不少人研究的热门话题,不少人也用上了或“苦思冥想”或“西天取经”而得的“葵花宝典”。
纵观这些方法,一些问题不可小觑。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种思维:趋同思维、弱势思维、模板思维、热点思维。
一、趋同思维
有个考生学历不高,只是个专科,学的财会,报名非常受限制,基本只有乡镇公务员可以报。
一家人都开始忙碌,对着电脑、全面寻找、认真分析,发现自己符合报考条件的岗位还是不少,大约有20个。为稳妥起见,考生父亲还专门把职位表全部打印下来,把一家人的劳动结晶用红笔圈定。
考生父亲专门找朋友帮忙分析:选哪个胜算较大?朋友迅速翻看了那厚厚的职位表册,用手指指着圈定的红色职位,一个一个数了一遍,总共刚刚20个职位。然后拿起一支蓝色的签字笔(为与红笔以示区别),在上面有划了一会。
“我刚刚看了,先帮你把初选的20个职位删掉80%。”
“啊,删掉这么多啊?”考生父亲大吃一惊!
“是啊,你不是有选择困难症吗?面对20个岗位选一个来报有点难以下手吗?我帮你缩小包围圈,只留下了20%,也就是4个。”
“?”
“那我告诉你我的想法吧:专科的学历肯定受限制,我帮你‘枪毙’的那80%就是属于只要进了大学门,今年7月以前能拿到毕业证的都可以报,相当于没有什么门槛。然而你儿子学的财会专业,恰好有4个岗位可以报。换句话说,专业的限制已经在报名这一关帮你没有学岗位要求专业的考生挡在了门外。”
“但是我觉得某个县的一个偏远乡镇要招6个,虽然不限专业,但机会比较大,所以我们打算就报这个地方。”
“那你有没有看到某个县招的限制了专业的两个职位,分别要招4个和5个,加在一起不是9个了吗?而且还帮你打败了没有学相关专业的考生?”
无独有偶,又一个考生的情况跟前面这个完全一样,更巧的是,他的父亲的想法与前面那位考生父亲的想法如出一辙,好像事先商量过似的,都认为某个乡镇就要招6个,机会很大。
后来,前面那位考生报考了有专业限制的岗位,共招4人有50人报名,12.5人竞争一个,已经算比较轻松的了。而他们都比较关注的要招6个人的职位,报考人数是好几百。
可怕的趋同思维!
二、弱势思维
有位学历本科的考生,也是财会专业,有学位、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报名时,家长打算要她报专科生都可以报的乡镇公务员。最终敲定前,也找朋友分析分析。
考生家长的想法令人有些费解,不过当得知这个理由后,你不由得赞叹:哎,想得真周到!
家长的这个想法是:自己的女儿高考成绩不好,只考了个三本,要是报本科的职位,哪有实力去跟人家二本、一本的大学生能比?自己的女儿作为本科生中的最弱势群体,自己是矮子,还是不要在高人堆里去搅和,干脆在专科生这个矮子的群体了去充个高人吧!
是啊,家长为孩子如此费心,虽不是挖空心思,但也可谓绞尽脑汁!但他们却不知道如何把考生自身的硬件条件用够,这才是可控因素啊,而具体哪些职位人家怎样报,那是不可控因素。
其实用够自身硬件本身就可以在报考环节打败一批人,更何况公务员考试的《行测》和《申论》跟考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关联度不高,更与是三本还是一本基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同时也不等于你三本就能在专科里去充当高人!
后来,这位考生家长听了朋友建议,最终选择了本科、学士学位、财会专业、有从业资格证的职位,当然拥挤程度不如专科的岗位。
三、模板思维
如何备考?特别是令不少考生头疼的《申论》?在一些人很迷茫的同时,不少考生早已拥有了自己的“独门秘籍”,那就是经过高人指点培训的模板,还有预测的“N大热点”。不断的背诵、不断的记忆、不断的强化。
曾经最为流行的那当属“万能八条”。这是针对公务员申论考试提出对策的如下八点答题思路,只要你“百度一下”、“搜搜一下”,到处可见。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4、健全法规,完善制度。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7、加强监督,全面落实。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这当然是不错的八条,否则怎么能说它是“万能”的啊?据说如今还与时俱进,有了升级版!
真的万能吗?那考题就没有了价值,命题专家也没有了价值。如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来衡量,难道类似“万能八条”之类的模板就是“渔”吗?不,那不过只是几条“鱼”而已!
这几条“鱼”真是“万能”的?难道它能小溪、山川、河流、江海都“打遍天下无敌手”?
非也!“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四、热点思维
除了经过高人指点培训的模板,还有预测的“N大热点”。热点本无错,但不少人入了迷;预测本无措,但不少人当成了“宝”在“押”。
既然是热点,当然有其曾在的价值,但如果迷信了,就可能“走火入魔”。为何?那是因为有人甚至到了要“横流倒背”的程度。那又是何苦呢?就算你没有关注到的“热点”,难道人家“给定材料”里的内容,那一点不热?难道人家“给定材料”里的内容,那一句不通?难道人家“给定材料”里的内容,那一个点不新?难道人家“给定材料”里的内容,那一条不实?
既然是预测,当然有可能“押”宝“押”正确,当然也有可能“押”偏。“押”偏也本无错,但是“热点思维”的不断强化,又岂不是产生了新的“模板思维”?
大海掏针班的“热点”,你还要热多久?一如既往的“热”,应该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