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师在知乎专栏《一个白痴作者的叙事见解》中提到故事就是可能性,是可能性的降维。这个方法论观点让故事创作有了很强的操作性。
不确定性是故事的灵魂,对作者而言,是行文中故事能否开展,布局是否成功的判据。用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多个可能性可以分配读者的注意力。其消除影响了故事的走向,消除节奏牵动读者的情绪(读者体验)。
有时洋洋洒洒写了几百上千字,有时苦憋硬憋几小段,依然看不到不确定性,这不是成功的不确定性营造。
云由凝结核不断凝结水汽而生,故事核是故事的凝结核,体现在表观上,为故事的可能性。有了故事核,就有故事的可能性;有了可能性,就能抓到故事核。故事核怎么产生?当人物的需求遇到阻力,故事核就产生了;当人物的弧信息遇到读者的圆信息时,故事核也产生了。某某某在豆瓣上总结了14种冲突来源,全面地概括了故事核产生的途径。(动作与反动作,性格,信息差……)
如何营造不确定性?徐老师提到了多线故事。多线故事是创造持续不确定性的手段之一,从时间看,是不同“故事动作”同时存在的不确定;另一种持续的不确定是在同一“故事动作”发展的进程中。后者如大唐荣耀,很典型的信息差冲突。由于信息差,珍珠不知救命恩人兼意中人就是眼前的广平王,这时故事的不确定已经产生了,广平王就是意中人的身份什么时候揭晓?找到万事通,只说了问题的一半——要去回纥才行。去了回纥,依然没找到,只遇到广平王。其实消除不确定的方法很简单,亮出信物——玉佩。狡猾的编剧不肯就是不肯,几乎渐近时,一折灭门音讯再度搁浅。打造了找人的持续不确定性,同时灭门一线的多线不确定也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