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实践证明,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贯穿始终。我们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更加深入人心,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础精神力量之魂。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加强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承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一个民族对自身的认知,更关乎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要加强文化传承,讲清楚“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引导各族群众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