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愿坚定不移地以头枕在爱人酥软的胸脯上,永远感到它舒缓地降落、升起。
今天下午我在英国读书的好朋友又发来语音说自己最近的成长感悟。说什么人的一生时间是很宝贵的,有梦想要尽快去投入时间去做。如果想出国,就尽量多出去走走,见见不一样的人,听听不一样的故事。反正我俩的聊天模式几本固定了:她讲述她的很多感悟,啰里八嗦将一大堆,最后临了我一句话总结完毕。今天聊到最后的核心就是:人都是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的,不过呢,懂得反思的人会将别人的提议记下来,等到时机成熟了呢,就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我俩聊天的起因是这样,她在英国,感受到强烈的中西方文化的冲击,觉得收获很多。然后满心欢喜将这个收获和感悟分享给我听,我呢,内心的防御心理和怀疑心理过重,将她的话解读为她是在催促我,让我尽快改变,多去外面走走看看,感受到更多混合文化带来的冲击。不过好的朋友关系就是这样,双方都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没有这样的对话而彼此发火,可能在我俩看来这样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了。我们很少对什么事情达成共识,但是这不影响我们彼此深入的交流。
好的友情就是这样,从对方身上你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又不会强迫对方改变。对这样的一段友情,自己始终是心怀感激的。谢谢她对我的包容和陪伴。
今天中午的时候有帮另一个朋友在几个微信群里推荐她的简历。她最近在看新的机会,我就想着自己帮她扩散一下这个消息。当你的角色发生转变之后,对待求职这件事情的看法就会发生变化。作为一个求职者,自己思考地更多的是自己想加入怎样的团队;当作为一个“皮条客”的时候,你期望自己尽可能地让双方都满意,在群里发布消息时要信息全面、措辞严谨;和接收简历的人聊天的时候,需要问清楚对方提供的职位空间以及对对方的期望。虽然发的消息不多,但整个流程接触下来,人会换一个思维。原来将两方匹配,让双方达成合作这样的事情也是蛮有趣的一件事情。
一直以来,自己在网上发布消息的时候都很慎重,在微信群里发言或发布消息也是很谨慎。因为我不觉得在那个虚拟的空间里发言是不用担负任何责任的。每一次的发言其实都是一种自我的表达,别人从你发布的消息、说的话里,对你这个人有个基本的认知。也是从这一点出发,自己发布朋友圈的时候其实也是很慎重的,什么文章要分享、什么内容要评论,都是需要思考和选择的。当然有人会说,朋友圈那是自己私密的空间,想发什么都可以吧,不至于这么严肃。我自己是觉得别人都是通过某些侧面认识你和了解你,我在乎的是自我表达的完整和统一。这么说吧,我希望自己所有的面相都能通过自己的文字体现出来,自己的朋友圈对所有人都开放。我个人的微信好友现在是一千个了。其中和很多人的关系都是共享朋友圈的关系,可是我不觉得这样会有什么问题。我把朋友圈或微信好友看作一个野蛮生长的团体,只要时不时地往里丢进去一些新的东西,它自会自我繁衍和自我进化。这其实是观察生活和世界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方式。
有时候翻一翻一些人的朋友圈,会有很多的收获的。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是一扇窗户,透过这个窗户,你能看到他们眼中的风景和世界。微信好友有公众号的作者,有各种总监级别创业的人,也有大学生,还有父母一辈的人,当然还有一起读书的大学同学和高中同学。总之这里是一个很多东西的汇聚地,甚至微信快变成我的一个手机浏览器了。前两天看到一个数据说,微信的平均好友是30个,看来更多的人将朋友圈局限在熟人圈里,我呢,对熟人社交比较抗拒,在网络上倒也不怕生,微信好友多数只有一群之缘,但也不妨碍我认真的写自己的朋友圈。
像经营一个品牌那样去经营自己的朋友圈,因为你的朋友圈就是你自己啊,用做品牌的思路去表达自己,将那些打动自己的永恒的美表达出来。这个思路也可以用在公众号上。公众号同样是一种自我表达,用自己独有的语言和视角描绘生活,记录自己,最终形成的长长的文字都是自我,那都是自己曾经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