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上,有伙伴说,先解决这个问题吧,我会更进一步的;
工作上,遇到过同事说,我觉得有问题,但问题是什么却说不清楚,怎样解决,更是没有思绪;
生活上,有朋友讲,明摆着么有问题,怎么办呢?就那样吧。
亲密关系上,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都是他/她的问题。
问题好像无处不在,好像都和人有关系,好像又都需要去解决,好像对每个人来说还都挺重要的。而课程一开始,永澄老师也从问题出发讲了许多内容,比如首先互动: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出现哪些状态:
我们中的一些伙伴反馈了大量的不想做、反感等负面情绪和状态,有个别说到了当有能力的时候就快速去找寻解决方案去处理等,这里就体现了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永澄老师给了一张“我们是这样看待问题的”图解说明:
对于能力来说,这个问题在能力范围之内比较简单,有的有一定挑战,有的认为比较困难,
对于情绪来说,有的是觉察不到是个问题,有的会让人有一种觉得这个小事,充满能量说“要把这个问题干掉”,有的则是像前面反馈的那样充满负面消极的情绪,
而对于意愿度来说,有的是觉察不到,有的是有强烈的意愿想给解决掉,有的是意愿度比较低,
对于干劲儿来说,有的是每觉察,有的是干劲十足,而有的是一点干劲都没有。
这个在心理学上有个专业名词叫:认识世界三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理论,结合个人成长理论和特点,得出认识世界三区理论和成长的关系示意图:
舒适区:对于能力来说很简单,基本上没有情绪,意愿度是觉察不到的,因为很简单,动动手就完成了,说不上意愿度和干劲的事;
学习区:对能力来说有点挑战,情绪上感受到说积极主动,意愿度很高,有充足的干劲,如果出于心流状态,整个人就处于开心和于成就感的状态;
恐慌区:对个人来说很难,会处于畏难情绪,意愿度低,也没有充足的干劲往前行动;
我们经常说,让自己生活在可以有效成长的学习区中,本身感觉舒服、不段突破和成长,但在学习区也会遇到问题,这时需要有个正念:问题是成长的基石和契机;今天掉过的坑会是明天的护城河。
由此永澄老师从逻辑上待我们弄懂问题和成长的关系:
当我们遇到问题(学习区or恐慌区)的时候,遇到了就去面对,但有的能解决掉,有的解决不掉,解决问题过程中会用到知识、技能、才干等,能力就会提升,带来价值的正向积累,然后成长(成长是价值现状到目标的过程)就会出现。但是很多人会在A(问题未解决)和B(解决问题过程中)阶段出现中断/情绪/放弃/小我特别痛苦的状态,在通向成长的道路上,A和B就被称为关键阶段,a到b阶段放弃了、纠结了就会出现内耗,若突破了后续成长就会自然而来。
问题到成长之间难就难在问题没还没有解决这个阶段上,遇到问题有的人直接放弃不干了,有的暂停后再继续,但最麻烦的是发生内耗型的,纠结、郁闷,完全被情绪控制了自己,比如不愿意、不行动、不喜欢。而这个时候就要调用自律(自律是一种有意识的、尊重现实的、承担成长责任的、把痛苦转化成快乐的能力),因为问题没解决时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调用自律(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有意识觉察到我是不是应该尊重现实、是不是要承担起责任呢?自律用在从问题到成长过车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会给人一种勇气,让人可以站住脚去面对和解决问题,配合调用情绪和问题解决管理,就不会被问题所困,再处理问题时就可以很好地去解决,从而称为成长的基石。
之所以说调用自律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因为自律三个核心要素(推迟满足感、尊重事实、承担责任)的推迟满足感在起作用。能力提升上有个悖论:如果想要成就感就要先忍受之前挫败感,想要有快感就先要有痛苦感,当有挫败感的时候,享受当下小我的逃避,没办法享受未来的满足感。我们当下要做的就是推迟满足感,推迟的是大象也就是情绪中小我的满足感,重排痛苦和快乐。
比如我在产假后返回公司上班,由于工作有调整,我需要重新学习测试相关知识并应用,可是对我这个文科生来说,软件测试根本不是我的兴趣点,可是我若不学,就解决不了无法胜任工作的问题,是选择文科生的情怀还是啃下技术生的骨头,积极主动给了我方向,这样我可以看到有资源(请教同事、看书、网络资料)可以利用,于是负面消极的情绪被压制下去,意愿度和干劲也提起来,就扒起网络知识、看起书本和请教同事,最后虽不是很专业,但我突破了第一步,已经在处理测试任务了。我的经历其实也体现了学习区的一个特点--会出现不达标的情况,能力有点不胜任,我又期待获得成就感,在这之前我得承受得起挫败感,做起来有点难,但努力一下也还是有进步和收获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推迟了小我渴望的安逸、舒适的办公任务,不去逃避问题,技术上的理论枯燥无味也得忍受,能帮助解决问题、提升工作能力,不也带来了后续的快乐了吗?
真自由训练营第一天,先说清楚问题再谈自律,今天先说到推迟满足感,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