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思维很难用语言讲清楚,概括地讲,是一个人用自己全部的通感,全部的热情和智慧,整个人沉溺于思维对象的状态。”
“人的心理就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它作为一种反映形式,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课堂上,以上这些话我不知对心理咨询师学员们重复过多少次,所讲的是有关“思维”这一概念的内涵。当然我还会敲黑板提醒记住它的外延,诸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等。
但是,每当与学员单独交流时,我讲的最多的却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具象思维”,而且每次我都觉得已经说得清清楚楚,而学员给我的印象也是听得明明白白。
比如,我曾跟那些天南海北去参加各种培训班或躲在家里听微课的学员说,如果不具备“具象思维”,所学到的东西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只是冷冰冰的武器,其作用至多就是对咨询师自身予以保护,但对求助者却常常有百害而无一利。
再比如,我曾跟自己的研修生强调,在咨询过程中进行个案概念化或者咨询完毕写案例记录或报告,必须用抽象思维;与求助者进行互动过程中,要做到语言准确、鲜明、形象、生动,且富有影响力和感染力,就离不开形象思维;但是只有“具象思维”才有可能与求助者发生深层共情。为说明“具象思维”是咋回事儿,我还举了个例子。
一个45岁的女性因为频繁不断地与丈夫吵架而求助。当第二次坐在我面前,在按照我的要求已经回忆、记录并反思过吵架的原因后,跟我说“其实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主要可能就是我跟丈夫的习惯太不一样了”。
丈夫在农村长大,父母都是种地的,而她则是大学教授家的娇小姐;丈夫进城读大学时才第一次见到的很多东西她很小就已经学会使用了,比如马桶。她说这20多年来经常为丈夫(小)便后不冲马桶而吵架,她说:“我实在搞不明白,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怎么就不能做到使用过马桶后顺手摁那么一下!”
这话让我的心猛地一揪,继而竟然笑出声来了。
她问:“您笑什么?”
我答:“纠正不了老公便后忘记冲马桶的毛病,您是不是发狂?还会爆粗口大骂?”
她脸一红,窃窃地问:“您怎么知道?”
我说:“刚才您在说的时候,我清晰地看到了。”
接下来我告诉她,我也从小在农村长大,猪圈就是我们的厕所,擦屁股用的不是卫生纸而是随地捡起的土坷垃。本来我还想告诉她我在家也是经常被骂的,但是觉得这样的自我暴露会有损于我们家另一个人的形象,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的确,每次被指着鼻子问:“你的手又瘸了!”我便知道马桶忘记冲一下。
城里长大的真会骂人!我们农村人只知道腿瘸了,原来能瘸的还有手啊。
那天,余下的时间我跟她探讨的是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也让她思考她所言的“文明”和“规则”背后可能隐含着的以自我为中心。当然,我给出的建议是,变对丈夫的指责为自己用手一摁的行动,摁后再善意地提醒。
咨询很顺畅,效果也很好。期间,功不可没的就是我充分调动了“具象思维”。这当然与我自身的生活经历有关。
在我看来,“具象思维”是不需要教也不用学的,掌握起来要远比其它思维方式比如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容易得多。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有天晚上当我又一次说到“具象思维”时,有位“案例分析”培训班的学员忽闪着大眼睛问:“讲了辣么多,什么是‘具象思维’啊?”
晕啦!使劲想了想,却还是不知如何回答。
经过一番准备,我要说的是:“‘具象思维很难用语言讲清楚。’”请注意我使用的双重引号,因为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杨凤池老师在《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第20页)中讲到“具象思维”时的所使用的开场白。然后,他又说:“概括地讲,是一个人用自己全部的通感,全部的热情和智慧,整个人沉溺于思维对象的状态。”
那忽闪着大眼睛的谁,明白了吗?
在我看来,杨老师这句“概括”告诉我们,“具象思维”是一种(心理)状态,因此严格地讲它只算“具象”而非“思维”,因为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在心理学的视野下,与心理状态是有着本质不同的。
就在我完成以上涂鸦,发给一位学员看时,他说似乎明白“具象思维”到底是个什么鬼了,但他又问我:“您能不能告诉我,杨凤池老师说的‘通感’是什么意思啊?”
这次我不是发晕,感觉快要疯了!
好吧,待我今天平复一下情绪,明天再唠叨唠叨“通感”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