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吸收各种优秀文化的营养,即使在明白和成为作家之后,我也没有停止学习。我总是在打碎自己,总是在吸收一种新的营养,总是在成长,也总是在等待着一场新的惊喜。(《一个人的西部》p.21)
我没有雪漠老师的智慧,为了“打碎自己”而学习和进步,我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为了满足好奇心而不断地学习。在三十岁那年,我去英国读第二个硕士,很多同学、朋友都表示不解,他们纷纷向我投来质疑的眼光:“都这个年龄了,还去上学?!”我倒也斩钉截铁,每当面对这样的质疑甚至是奚笑,我毫不犹豫地回过去:“对啊,去上学!”我从来没有一刻怀疑过这件事情,那就是“学习和年龄没有关系”。我想学的还有很多,用一辈子的时间也学不完,怎么能停下来学习的脚步呢?
我的上进心是从小就有的,不甘落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不过,激发我学习的动力是自从读大学之后才日益旺盛的。从小学到高中,我由于体弱多病的缘故经常在家里休息,去学校上课的时间屈指可数,落下很多课后也不能用力过猛地补课,因为一不留神刚好了一些的精神就又会被击倒,又会病气来袭,所以,从小父母对我的要求就是“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每次谈到这段经历,我就特别感恩我的爸爸妈妈,天下能有几个父母能像他们那样,孩子经常生病不能正常上学也不焦虑,反而给我最大的包容和宽慰。我是一个幸运儿!
正是因为有大把的时间独处,我就用这些时间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阅读外国文学名著。说起来也是很奇怪,从小我就喜欢外国作家的作品,对于十几岁我来说,鲁迅、老舍、巴金等老先生们的作品我是无论如何提不起兴趣来的。我喜欢读《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情感与理智》、《简爱》、《茶花女》、《红与黑》等,最喜欢的还是简奥斯汀的作品,轻松、幽默,人性的丑陋在家长里短的故事中刻画地入木三分,没有战争、政治的残酷、沉重和血腥。
读大学之后,我的健康状况好了很多,加之好强的个性使然,自我鞭策埋头苦学。我可以在俄罗斯腊月严寒的风雪天早晨7点钟准时出现在教室里,尽管走在从公寓到校门之间那条长长的甬道上时,因为脚下的冰太滑而踉踉跄跄不知道摔了多少跤;我可以在每个周末同学都在睡大觉的时候在没有暖气的图书馆里摘抄哲学老师要求阅读的资料;我可以在俄语单词还不认识几个的时候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魏列萨耶夫的文学作品《石榴手镯》,尽管阅读的速度非常缓慢,几乎每个单词都要查字典;我可以在第一年语言预科结束之后记满整整一个本子的生单词;我可以每一堂课都完成新闻老师交代的阅读俄文报纸的任务,也正是得益于此,在新闻方面我掌握的单词比较多,帮助我提升了后来跟客户谈话的平台和资本,从而得到了客户对我的最可贵的信任。
回顾这一切,我身上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喜爱学习、喜爱成长的劲儿,这个精神让我无论在读书时代还是职场上都得到了很大裨益。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学习法语或者意大利语,语言就是一种可以把你带向全世界的工具,所谓“技不压身”,有谁会因为学的太多而被压垮的呢?何况,学无止境,又哪里有多寡这一说呢?
永远不要停下来学习和成长的脚步,无论目的为何。让自己始终在学习,始终在成长,只要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