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了解你的孩子系列”里的第一本。当时罗胖在2019年春季知识发布会上有首发这一套电子书,作者是英国顶级心理治疗机构塔维斯托克诊所(Tavistock)。这家诊所是精神分析的胜地,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都在这里工作过。所以当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阅读完不到20%,感觉可读性不强,原因是感觉有很多地实例,没有科学系统的给予方案,例证闲散较难抓住核心观点,一度被终止阅读!
但在听书栏目中,看到刘玄的解读,还是比较清晰的,所以结合自己在养育小孩中的体验,整理了一份学习心得。
这本书讲的是从出生到2岁这段时间的宝宝的内心世界。
核心内容用4个关键词来总结:变化、情绪、好奇心和自我意识。这4个关键词,可以帮你了解这个阶段宝宝的核心特点。帮你观察牙牙学语的宝宝,了解宝宝在情绪上的起伏,明白在游戏中宝宝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是怎么发展的。这样,父母就会知道这么给宝宝适当的回应,帮助宝宝形成健全的人格。
今天的父母在养孩子这件事上真的是越来越用心,但是我们好像又比前辈更容易自我怀疑,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好爸爸、好妈妈。现在关于各种亲子养育课程非常的多,我们也在不停的看书,学习他人的养育方法,可是有时候就像空有一身武功,根本用不上;好不容易使出一招,又像打在棉花上,好像也没什么效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我们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技巧上面,对于孩子心理、需求的规律缺乏认知。
这就是这套书的核心思想:养育孩子首先要理解成长的内在规律。
本书作者根据临床经验总结了几十个新手父母都会碰到的难题,从这些难题出发,引导父母换位思考:宝宝是怎么想的?理解了婴儿的心理,父母就能理解婴儿成长的内在规律,也就知道该怎么解决问题了。这本书里讲的规律,概括起来就是4个关键词:变化、情绪、好奇心和自我意识。以下为分点依次说明:
第一部分 变化
你可能会想,成长就会变化,这还用说吗?但是,父母好像会忘记这个道理,有些带孩子的痛苦就是这么产生的。书中有提到一个妈妈卡西,她就是因为孩子的作息而感到焦头烂额,特别是在晚上,孩子反复的苦恼足以让人崩溃,这种经历我想每一位妈妈都应该有经历过,如果这件事情反复持续,一定会让人痛定思痛去寻找解决办法,无论是哭声免疫法还是程序育儿法,这些办法看似简单,但是在真正的场景中是非常挑战意志力的,或许能起到一些效果,但这种效果并非一劳永逸,正是这种反复的变化,让她绝望
你想想,让卡西绝望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是宝宝的哭声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卡西绝望是因为宝宝的行为跟她期望的不一样。卡西以为她做了某些事情,宝宝就会给她特定的反馈。可没想到,宝宝根本不按剧本走。
有的育儿指导就像游戏攻略。它们这么写会让父母误以为自己是游戏的玩家,婴儿的需要只是游戏里的关卡。照顾宝宝就像是在闯关,生产、哺乳、换尿布、哄睡。父母掌握了一项新技能,就可以解决一个新问题。这样一个个把问题解决,游戏就能通关,宝宝就会成为像奶粉广告上那样笑着的天使宝宝。
实际上真实的游戏的规则是养育孩子是个协作游戏,孩子才是主角,父母只是配角。
成人总是希望世界是稳定的,但婴儿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我们需要有的心理准备及接纳状态是:宝宝有的时候会进步,有的时候会退步,都很正常。
这点在大娃多宝身上特别有感触,从她一出生的那天起的哭闹就有强烈的感受到,以及她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吃饭弄得满桌满地都是,打人等问题,都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没有说出现一次我们期望的表现之后,从此就没再犯的现象,因为接受了他们时刻在变化的事实之后,我们才能平静的面对,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很重要的话题。
第二部分 情绪
希望上面的表达不会给你造成一种误解,觉得父母的努力都没用。我是想说,接受了婴儿总是在变化的现实,才能抛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把力气用对地方。那么0到2岁这个阶段,父母最应该花力气在什么事情上呢?这就要说到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情绪。
让我们回到一个很常见的场景,当孩子摔倒后大哭,我们通常的反应是怎样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人身安全吧,看看是否是哪里弄伤了,抱抱安慰没事没事,甚至有些老一辈的会对着地拼命的踩几脚,口中还念念有词,该死的地板,把我宝宝给弄疼了,各种反应就把这一段给平息了,我们时常忽略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孩子的情绪表达,她可能通过哭声来表达自己恐惧、委屈、不安,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宝宝正在尝试用情绪与我们交流。
宝宝通过情绪表达自己,这个过程可以分解成四个步骤:刺激、情绪、想法、行为。爸爸妈妈的微笑,或者肚子里饥饿的感觉,都是外部环境的刺激,刺激宝宝产生某一种情绪。然后,情绪会引发想法,反馈给身体,产生某种生理反应,宝宝就有特定的行为。这跟望梅止渴是一个道理。这个过程在心理学里有个名字,叫“情绪链”。情绪链不断重复,宝宝就会形成更稳定的情绪,然后逐步形成更稳定的人格。
可是,当我们掌握了后天的语言之后,反而会忘了情绪能交流。面对0到2岁的宝宝,父母特别需要重新捡起成人已经有点钝化了的情绪能力。
首先要识别宝宝的情绪,然后搞清楚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一开始,妈妈可能根本不知道宝宝为什么哭,不知道他是愤怒、恐惧还是伤心。慢慢地,妈妈掌握了宝宝的情绪表达,她知道某一种哭声或者动作,代表饥饿,而另外一种哭声是困倦烦躁。识别对了,妈妈就能很好地回应宝宝的情绪,知道自己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这一点可能确实比较有挑战,能够清晰准确的判断其实需要有比较敏锐的觉察,当然这个也不用有太大的压力,很多时候是可以试出来的。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意识到情绪是可以传染的。看到宝宝开心地笑,父母会自然地笑出来。父母笑的时候,宝宝也会用微笑来会回应。如果妈妈的心情很焦虑,宝宝也会焦躁不安;而宝宝不安,妈妈就会更焦虑。这种情况下,妈妈用尽各种方法可能都哄不好宝宝。因为她没有意识到,她把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宝宝了。所以有一句经典名言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妈妈的平和。所以说,妈妈的情绪稳定,对宝宝来说特别重要。为什么?因为她能让宝宝感到安全。
第三部分 好奇心
随着宝宝的身体逐渐发育,他慢慢意识到自己有了更大的能力。这时候,有安全感的宝宝才有勇气去探索这个世界。驱动他去探索的就是好奇心。
就像多宝一样,有时她独自一人往前走,有时又要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去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当遇到不平坦的道路时,她有时会借助周围可扶手的物体,降低高度的缓慢走过去,有时需要抱过去,她总是在满足安全感和满足好奇心之间找到平衡。
好奇心是学习的内在动机,更是创造力的基础。当多宝1岁左右时,她时常去按下自己的声音魔方的按键,会发现不同的节奏,她会在不同的时段按下不同的键,并慢慢的跟着节奏舞动起自己的身体,甚至因为看到电视或者模仿家中成员手中的道具,摆弄起来,印象中最深的是她在七八个月大时就会把很多东西拿起来当作电话放到自己的耳朵旁,装作在打电话。 在创造中,孩子的好奇心满足了,他才会开始新的创造活动。所以,在这个年龄段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满足好奇心。
对充满好奇心的宝宝来说,不管做什么都是玩。在父母看来稀松平常的事,像吃饭、走路,他们都能把它当成游戏。他可能会因为吸面条而大笑,可能会专挑跨越台阶来感受乐趣。
第四部分 自我意识
1岁以前,宝宝大部分的时候只是自己玩。越是长大,他就越需要玩伴。但是,宝宝们好像又很难和平友好地一起玩,因为他们根本不愿意分享玩具。宝宝们抢玩具的时候,你越是给宝宝讲道理,他可能越觉得委屈。明明是“我的”,为什么一定要给别人,或者跟别人一起玩呢?别担心,这是因为宝宝正在建立自我意识。这也是我们要说的最后一个问题。
在多宝的世界里,她的是她的,别人手里的甚至也是自己的,有了自我意识的宝宝,懂得了说“要”和说“不”的力量,他开始使用自己的力量。父母要做的是引导这种力量,而不是对抗它。
宝宝每一次表达自己的意见都是在发展自我认同,他正在认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爸爸妈妈似乎也能感受到他独特的人格特质了。但是,这种特质似乎又不太稳定。有时候,宝宝会像换衣服一样,试验不同的感觉,时而爱出风头,时而又特别羞涩。探索的过程对宝宝来讲特别重要,因为他需要按照属于自己的方式来做他自己。
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宝宝就会越来越有主见。今天的父母大多都有这个意识,知道要鼓励孩子有主见。宝宝的坚持只要合理都应该支持。但是,执行起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本质上,这是边界的问题,关键在于孩子的主见对于他人的影响问题。
对一两岁的宝宝来说,表达自我和搞破坏,只有一线之隔。正是在这些边界模糊的地带,宝宝开始认识到世界是复杂的。就像多宝喜欢去摸其他的孩子,不管是比自己大的还是效的,也不管是同学还是异性,摸着摸着有会突然来一个重力的,这就变成了打人,这是她与人交往的模式,这个边界其实就很明确了,这个行为一定得改变,因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有一次因为她的在不经意间打了一个比她更大的男孩,我们一直被那个孩子的奶奶骂了十来分钟,我能做的就是道歉,之后把她拉到一旁,让她只能站在原定的位置,严厉的告诉她这个事情的后果,但事实上她依然若无其事,这已经成了她的习惯性动作了,但我依然坚持让她不能动,需要接受不能动的惩罚,并告诉她理由!她巴眨着自己的眼睛,好像感知到了我的情绪,之后自己就慢慢地静了下来-
—她或许明白了那样的表达方式不好,或许她还学会了怎么温和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原则。但这个过程绝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的,她在不断的别教育,被打的过程慢慢的减少了这个行为,这又回到了我们谈论的第一个话题,变化!当接受了这个变化,我们在情绪上才能平和,同样带着好奇去引导他们自我意识的表达。
最后总结
《0-2岁宝宝想表达什么?》这本书分享了0到2岁宝宝成长过程中的4个关键词:变化、情绪、好奇心和自我意识。以上内容让我们明白了婴儿总是在变化,父母就不会因为解决不了某个问题而崩溃。明白婴儿是用情绪表达,父母就能跟宝宝交流,帮宝宝建立安全感。明白好奇心是创造力的起点,父母就知道怎么陪宝宝玩,怎么教育他。明白自我意识不能压抑,父母就能懂得该用什么方式鼓励宝宝,又该用什么方式对宝宝说不。
养育的路上,不断地努力学习与自我觉察,更好的自己成就更棒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