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5分钟,解决一个商业问题。欢迎收听,《刘润·5分钟商学院》,实战篇。
我有个朋友,孩子读初中。为了培养孩子对赚钱和花钱的认识,他特意让孩子教邻居家的小学生学数学。每次课结束,就给孩子发40元报酬。但很快我这个朋友发现,孩子有了钱后,和同学吃吃饭、买买东西,不知不觉钱就花完了,从来等不到下一次上课。本来想让孩子培养“赚钱”意识,可他却学会了乱“花钱”,怎么办?
要解决这个“怎么办”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你给孩子的钱,被他放入了叫做“零钱”的心理账户。而在大部分人心里,零钱,就是用来“乱花”的。
概念:心理账户
在《5商 | 基础篇》的第一课,我们就讲过“心理账户”。什么叫心理账户?就是每个人在心里,把同样的钱分门别类地存在了不同账户里。作为企业,要懂得让用户从他最有钱的心理账户里花钱。
进入实战篇,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分析,到底用户的哪些“心理账户”,最有钱?
第一,意外所得账户。人们会把辛苦赚来的、靠运气赢来的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你花三天写了篇文章发表,获得了500元打赏。你会用这个钱玩老虎机试试手气吗?估计不会。但如果你捡到500元呢?可能就会了。对意外所得,总是慷慨大方的心态,就是我们常说的:来得容易去得快。
第二,情感维系账户。你想给自己买件1500元的羊绒毛衣,一直舍不得。结果你太太送给你了,你非常高兴。虽然你明知这个钱,是你们的共同财富。你也买了自己舍不得买的iPhone给太太,她也很高兴。这和你们各自给自己买,花了一样的钱,但感觉似乎没那么肉疼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谈感情,伤钱。
第三,零钱账户。如果你口袋里有张100元的钞票,你是不是挺不想把它破开的?因为一旦破开,钱很快就花完了。你放在银行账户里打算买电视的5000元,怎么都不愿意动;可放在钱包里的500元,可能不怎么内疚地就花掉了。为什么?因为它们是“零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指缝大的人,漏财。
那我这个朋友应该怎么办?他可以从每次课结束给报酬,变为每10次课给一次。这样,孩子每次拿到手的,就不是40元的“零钱“,而是400元的”整钱“。整钱的心理账户,都是用来干大事的,他就不会拿着这400元去惦记学校门口的糖葫芦了。
运用:
有趣。那这个“心理账户”,在商业世界中,还能解决哪些“怎么办”的问题?
我是某市的税务部门,想给企业和市民减税,来刺激消费,拉动本市经济。结果发现,税减了大家是很开心,但还是不肯消费,怎么办?
试试把“减税”变为“奖金”吧。当你说减税的时候,企业和市民会想:这少缴的税,本来就是我的啊!这个钱,会回到企业的“利润”账户,和个人的“收入”账户,他们不会有额外消费欲望的。但如果你在收完税之后,发放“奖金”呢?哇,这是“意外所得”啊!拿去买点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吧。消费,因此会在“意外所得账户”里被激发。
我是做保健品的,非常棒就是有点贵,用户舍不得买,怎么办?试着把你的产品,定义为“礼品”吧。礼品,就是自己舍不得用,专门买来送长辈、送朋友的东西。比如电视里轰炸式的脑白金、黄金酒等等。用户用来买礼品的钱,源自“情感维系账户”,在这个账户里花钱,少了都拿不出手。
我每年春节都会给父母带笔钱。可是,这么多年,他们居然一直存着,舍不得花。我希望他们把钱花了,对自己好点,怎么办?
你可以把给孩子报酬的策略,反过来用。隔三岔五,给他们一些小钱。你每年一次性地给他们“整钱”,这在他们心理账户里,是要用来干大事的,比如留着给孙子啊。但如果你隔三差五给他们一些“零钱”,他们从“零钱账户”里花起钱来就没有那么大压力了。
所以,给孩子钱,要给整钱;给老人钱,要给零钱。
今日得到:
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人们最容易花钱的心理账户有哪些呢?今天我们讲了三个:意外所得账户,也就是常说的“来得容易去得快”;情感维系账户,也就是常说的“谈感情,伤钱”,和零钱账户,也就是常说的“指缝大的人,漏财”。
好了,今天的“怎么办”,就回答到这里。我留给你的思考题是,你能举出一个,商家如何让用户从这些心理账户花钱的例子吗?或者,你还知道别的人们容易花钱的心理账户吗?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与大家一起,过过招。也欢迎你把今天学到的招式,分享给你身边有需要的朋友,帮他们更好地解决商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