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学习心理学两个月以来,对心理学越来越感兴趣,今天分享几个关键词。
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
人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人际距离也应该是不同的。
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有:性别、环境、社会地位、文化、民族等。
美国学者霍尔的4种人际距离:
公众距离(360cm~750cm):多用于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众场合的沟通。
社交距离(120~360cm):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也用于商业交往。
个人距离(45~120cm):朋友之间的距离。
亲密距离(0~45cm):亲人,夫妻之间沟通和交往的距离。
其实,在日常交往中,“人际距离”是常常被忽视的。比如,“自来熟”的A,一见面就跟陌生人B勾肩搭背。与人沟通时,没有保持适当的“距离”,会给人以冒犯的感觉。从陌生人B的角度来想,“跟A才第一次见面,A很没礼貌。”
初次见面的A和B,只是“彼此认识,关系浅”,意味着两人应该保持社交距离。
另外,在橙子学院,王奕霖老师的人际交往沟通课中讲到“关系层级图”。
“交浅言深”是人际沟通的一大雷区。
跟什么人说话,有什么可以说,有什么不能说。在生活里也是常有的,“说话不过脑子”,常常闹出笑话。被当成“笑料”或许还能自嘲“献丑了,博大家一笑”,但是个人的印象就被一点点毁掉了。
自我暴露
也称“自我开放”,沟通和交往时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
欧文阿特曼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信任和接纳程度提高,交往双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
要注意的是,无论关系多深、多亲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意暴露的区域,也就是个人隐私。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分成4个水平。
1.情趣爱好,eg.饮食习惯、偏好。
2.态度,eg.对人的看法,对政治、时事的评价。
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eg.个人的自卑情绪、与家人的关系。
4.隐私方面,eg.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
相信有人肯定会问“怎么成为一个受欢迎的,让人喜欢的人呢?”
今天告诉你答案!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5个。
“熟悉与邻近”、“相似与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
今天就先介绍3个因素。
“熟悉与邻近”
一般来说,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
熟悉与邻近都和交往频率有关。
见面的机会多,容易熟悉,彼此了解,产生吸引力,使得互相喜欢。
但,交往频率和喜欢程度呈“倒U”曲线。
也就是过高或过低的交往频率都不会是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
把握适度的交往频率比较好。
“外貌”
大家都说“不能以貌取人”事实上,好的外貌容易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外貌美容易产生“光环效应”,倾向于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优秀品质。
“人格品质”
影响喜欢的最稳定因素之一,也是常说的“人格魅力”。
美国学者安德森的研究结果表明:
受喜爱程度最高的6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
排倒数的6个消极品质是“说谎、装假、邪恶、冷酷、不老实、令人讨厌”。
个人认为,如果颜值不够,用才华和人品来凑。网络的段子常说“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要靠才华”,才能会增加个体的吸引力。而人格品质是个体吸引力的最重要来源之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没有青春的样貌没关系,但得有宝贵的品质,比如做个“真诚”的人。